“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是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要内容之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提高30元。2024年的财政补助标准为670元,这意味着,2025年的财政补助标准将提高至700元。

近年来我国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单位:元)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疗保障局
“我年轻身体好,不需要参医保”,“一年不怎么生病,不知道花钱参保有什么用”......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交医保?对老百姓就医有哪些利好?
下面为大家一一讲清楚。
为什么要交医保?
“医保基金池=个人缴的医保钱+国家财政补助的钱”。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健康权益而建立的重要社会保险制度,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
从个人角度来看,参保缴费意味着居民在面临疾病和医疗风险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和保障。在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的今天,一旦罹患重病或遭遇意外伤害,医疗费用往往较高,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而通过参保缴费,居民就可以享受到医保制度提供的医疗费用报销待遇,降低因疾病产生的直接经济支出,从而增加普通百姓看病就医的底气,确保在其患病或遭遇意外伤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从社会角度来看,居民参保缴费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广泛动员居民参保缴费,可以形成庞大的医疗保险基金池,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资金支持。这不仅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还能够提高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和水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从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医疗保障是民生之本,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通过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让居民在面临疾病和医疗风险时有所依靠,可以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同时,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也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交医保对就医有哪些利好?
参保居民可按参保年度和政策规定享受医保待遇,包括普通门诊、“两病”(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门诊特定病种、普通疾病住院、生育分娩医疗费用、“双通道”药品、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待遇。简要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保”:
保住院:提高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从2003年新农合建立之初的30%到4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70%左右。居民还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保门诊:普通门诊、门诊特定病种以及“两病”门诊用药均可保障。参保人员在定点医院门诊就医,发生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予以报销。
保大病:居民医保参保人无需另行缴费,参保人患病住院后发生的高额医疗费支出,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还可以通过大病保险进一步保障。
保生育:居民医保对分娩等生育医疗费用也有保障,参保人生育分娩后可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报销。
每年增长的居民医保费用在哪里?
随着医保改革不断推进,居民医保待遇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至2024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从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不低于400元,而每年增长的医保费全部都用于提高参保居民医保待遇。
一是用于扩大参保居民的医保目录报销范围。2003年“新农合”建立初期,能报销的药品只有300余种,治疗癌症、罕见病等的用药几乎不能报销,罹患大病的患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而目前,我国医保药品目录药品总数增至3159种,肿瘤、慢性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的保障水平得到提升。
二是用于提高报销比例。正如上文所述,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普遍在30%-40%左右,群众自付比例较高,就医负担重。而目前,我国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已经维持在70%左右,大大减轻了居民看病负担。
三是用于支持先进诊疗技术。彩超、CT、核磁共振等高新设备迅速普及,无痛手术、微创手术等过去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诊疗技术日益普及并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广大参保患者享受了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四是用于提升异地就医便捷度。跨省异地长期居住或跨省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可以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目前,国家医保局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异地就医备案办理功能,参保群众可以在全国近10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享受跨省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服务。
“总之,基本医保的作用就是防范和化解参保人的医疗费用风险。政府财政补助金额逐步提高,居民医保基金池不断扩容,对参加居民医保的人员来说只有利好。”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指出。
END
来源 / 综合自农视网、中国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