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我国的众多售书广告已强调“精校无误”,时至今日,我们反倒不敢“夸此海口”了。出版领域,每年都有不合格产品出现;新闻领域,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后真相”渐成常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三审三校”是否已经过时?今后该如何提高新闻出版质量?
一
谈起“三审三校”,相信每一个编辑都不陌生,作为图书、报纸、期刊等新闻出版领域编辑环节必经的流程,“三审三校”是保证内容质量的重要“防火墙”。
“三审三校”发轫于人民出版社最早创立的“三审四校”制度,后来经过优化、完善,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基本制度规范。
再后来,这种审校制度又逐步推广到新闻报道、新媒体内容发布、政务信息公开等多项工作中,成为一种常用的信息发布工作制度。
“三审三校”即内容需要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个环节,分别从语言文字、内容事实、政治导向等方面进行细致审阅,提出审阅意见,同时文稿编排需经过至少三次校对,对文稿内容进行文字检查和版式审定,无误后才能刊发。
根据信息发布渠道和工作流程的不同,不同内容生产单位往往根据内部职责分工进一步细化“三审三校”制度的执行方式,有的单位采用三审在前三校在后模式,有的则采用三审三校交替进行的模式,有的单位还会根据文稿的不同增加审校次数或者审读环节。比如许多图书和期刊出版单位就采用“三审三校一读”制度。
二
按理说,经过层层审阅和校改,差错应该被消灭得差不多才对,但为何还是会差错频出甚至犯“低级错误”?
比如,有的电视台将“开幕会”写成“开幕式”,有的报纸在2022年的报道中写“xxx为开发区公安民警、消防官兵、环卫工人等……捐赠了消毒用品”,有的儿童图书印着“吃完早饭,扁鹊推开饭碗,拿出纸风筝,喊朋友一起出去玩”,还有的出版物中关于大年三十庆团圆的插图上,窗外赫然挂着一轮圆月……
此类差错不胜枚举,究其原因,首先在于“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到位。
“三审三校”制度设计是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审校重点。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演变成“三个和尚没水喝”:二审、三审过度“依赖”一审的工作,而一审也过于“相信”后续的审核。大家都在“走过场”,审校任务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是审读内容的复杂化。随着信息发布的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信息大爆炸”带来信息准确性的降低,许多信息缺乏权威来源,此时编校人员业务能力、专业能力稍有跟不上或稍有大意,就有可能造成差错。
尤其对于新媒体的编校人员来说,由于新媒体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比如短视频、H5、海报、长图等,再加上AI技术的使用,“无中生有”现象增多,审校难度更是成倍加大。有些图片的造假,拿着放大镜都难发现端倪。
再者,追求内容发布的时效性也对编校工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个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为了抢占先机,编校人员不得不缩短审核时间,无形中降低了编校工作质量。
以2015年的一则新闻为例,两家主流媒体分别通过微博发布“四川小伙在南极开火锅店”的新闻信息,后经核查,该信息为某微信公众号编发的虚假新闻。而两家媒体的微博编辑只注意到了信息价值而忽略了信息源核查,以致抢发反倒造成了不良影响。
可以说,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在采编播发一体化的内容生产模式下,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成为防止差错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何不断提高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能力,是新闻出版领域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
前面说过,“三审三校”的制度设计是环环相扣的,在新闻出版流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把关”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将“三审三校”落实落细。
一是要明确审核工作标准。编校工作内容是多维度的,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严格和明确各环节工作人员的职责,明确“审什么”“校什么”。
编校人员首先要坚定政治立场,严把政治导向,并熟知宣传工作纪律和保密规定。审校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牢固把握意识形态关口,避免出现低级红、高级黑。要把紧语言文字关,避免出现文字差错等低级错误,网言网语可以适当使用,但一定要把握好使用语境;要加强对信息来源、数据使用、内容逻辑、转载渠道等的核实,避免把网络段子、道听途说误当新闻的“尴尬”。
二是要重视信息盲点审核。由于审核工作的反复性和出错概率偏差等原因,编校人员容易出现信息疲劳,习惯性地认为一些内容出错概率低或不可能出错,此类内容可以称为“校对盲区”。例如标题、目录、艺术字、地名、姓名、文献等,编校人员往往认为此处是作者发力集中或读者关注度低的地方,最不容易出错,相反这类内容却是差错的高发区,避免校对盲区就需要编校人员培养信息敏锐度,注重从细微之处看到问题所在。
三要不遗余力提升编校人员素养。纵观编校工作中常出现的差错,常识性错误屡见不鲜,这往往源于工作性质导致的视野局限以及专业知识的不足。例如,在专有名词的使用上,时常混淆“罪犯”与“犯罪嫌疑人”、“缓刑”与“缓期执行”、“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罚金”与“罚款”等概念。
为了杜绝此类错误,必须加强对编校人员的系统培训。通过完善岗位培训和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体系,确保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编校工作要有刨根问底的执着和善于存疑的精神,编校人员要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针对“最”“全”“都”“均”“所有”“破纪录”“首次”等绝对化表达,一定要做好多方查证;针对“一语双关”“引申触类”等特殊表达,则要站在读者立场去理解,做到谨慎用词,避免误读曲解和产生歧义。
此外,不可盲目依赖智能校对技术。目前智能校对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预防新闻出版差错有明显帮助。但智能校对技术只能作为人工助手,并不能替代人工编校,盲目依赖智能校对会吃大亏。
从本质上讲,“三审三校”制度并不只是内容审核把关的过程,更是对内容“二次创作”的过程。规避内容差错、降低意识形态工作风险只是编校工作的基本要求,要打造精品佳作,则需要编校人员以工匠精神深入到内容基底,参与到所审内容创作中,对内容精雕细琢。编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工作的严肃性,时刻保持问题意识和警惕性,以严审细校保证新闻出版质量。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