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组织人事报》专题报道北辛街道“五邻工作法”。近年来,滕州市北辛街道紧紧围绕“睦邻党建”这一课题,巧用党建“妙笔”,找准社区邻里需求“落笔点”,创新实施“五邻工作法”,聚焦“聚邻、惠邻、暖邻、德邻、睦邻”五大“主线”,着力描绘“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的城市新蓝图。
强基固垒
党建“聚邻”凝合力
社区党建是新时代社会治理背景下,党组织最基础的“神经末梢”,也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北辛街道聚焦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制定《品质北辛·美好社区实施方案》,多次召开专题推进会、经验分享会,坚持统筹施策、精准指导。明确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社区党员、居民群众1300余人,常态化开展“敲门行动”“扫楼”活动2130余次,进一步拉近党群距离。深化“聚邻”阵地建设,坚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群众最大化”原则,优化提升党群服务中心15处,打造红色驿站、暖“新”驿站等集约高效、办事便捷的服务场所93处,建设“广场聚邻亭”“美丽楼道”“邻里食堂”等“聚邻”阵地120余处,让其成为党员群众愿意来、喜欢来的“社区家园”,有效增强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赋能增效
网格“惠邻”强治理
网格作为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和灵敏触角。北辛街道坚持网格治理精细化、高效化、体系化的目标定位,持续深化“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进一步织密基层治理“保障网”。坚持服务下沉,制定网格帮包责任表,将领导干部、机关干部编入网格,推动部门资源常态化下沉网格,围绕居民诉求精准发力,先后提供帮办代办服务260余次,调解矛盾纠纷1300余件。强化居民自治,制定社区协商议事机制,定期召开“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居民说事会”,高效推动20余条道路铺设修缮,30余个老旧小区改造,800个充电桩安装,解决居民诉求1300余件。深化红色物业建设,推进社区物业管理一体化,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有效构建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领导下的物业、业委会共同参与的小区治理模式,提升社区治理质效。
以人为本
服务“暖邻”聚民心
坚持做优服务,始终把居民幸福感、满意度放在首位,把为民服务的宗旨刻画在每个工作细节。北辛街道创新成立“零距离家园”品牌,成立党组织领办志愿服务队66个,凝聚“双报到”单位、驻区单位、两新组织、志愿者协会等团队力量63个,动员在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居民志愿者等个人力量936人,有效汇聚各方资源,提升服务质效。同时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搭建便民服务大集平台,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服务,通过党组织搭建平台,党员、志愿者“摆摊”,居民群众“赶大集”的形式,先后为居民群众提供为老为小、义诊义剪、闲物置换等多项便民服务活动460余次,服务群众6.9万余人次,得到了居民群众的广泛好评,切实把聚民心、顺民意、暖民心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示范引领
榜样“德邻”树新风
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北辛街道创新组建由机关干部、社区干部、党员、群众、物业、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德邻宣讲团”,广泛深入社区进行宣讲,先后开展“我来讲,我来说”“干部上讲台”“社工上讲台”等活动160余次,通过宣讲党的政策,弘扬榜样精神,听取群众心声,有效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创新实施“北辛先锋”“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举措,先后选树各类优秀模范60余名,广泛摸排社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热心社区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员,积极推选为业委会成员、楼栋长,充分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形成邻里互助、和谐友善的社区氛围。
厚植底蕴
文化“睦邻”促和谐
社区文化是实现睦邻善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北辛街道坚持“一社区一品牌、一小区一特色”,根据社区居民现实需求和年龄结构,围绕老年友好、儿童友好、数字智慧、运动健康、文化创意等主题深入挖掘社区文化底色,塑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7个,打造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长廊30余处,成功引进图书馆、文化馆、书法培训、舞蹈培训等文化机构14家,有效调动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热情。坚持丰富社区文化生活,街道先后组织开展社区文化节34次,观看人次1.2万余人次,发动社区老党员、老干部、老师傅等各类“能工巧匠”组建“书法”“剪纸”“土陶”等文化志愿服务组织7个,开展书法交流、剪纸艺术等活动40余次,有效推动街道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