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河镇位于滕州主城区南部,总面积46.2平方公里,辖9个联建片区、38个行政村、41个基础网格、5.2万人。2023年,南沙河镇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和市委政法委的决策部署,持续在抓基层、保安全、护稳定攻坚发力,着力构建一网兜底、一站化解的“大平安”格局,切实为高质量发展创设安全稳定的环境,成功创建“山东省特色小镇”、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镇、全市“跨村联建”工作试点镇,被评为枣庄市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先进集体、枣庄市信访工作示范镇街、全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抓党建引领,夯实“平安基础”。一是开通“一竿子插到底”的镇村直通车。赋予镇村干部“发展和稳定”双重职能,全镇9个联建片区平均每个片区2-3名帮包领导、平均每个村3名机关干部包村、每个网格平均3-4名村党员干部包户,一个网格里哪一户有情况都能及时发现,真正做到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二是创新制作“三项清单”分类推进。整合政法各职能部门、信访、片区和村的力量,制定党政班子成员帮包统筹、各片区和村重点任务和各职能站所协调推进“三项清单”,将梳理出来的问题按“轻重缓急”分门别类汇编入册、分解细化,按照“一事一清单、一清单专班”的要求,明确牵头人、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督导落实。率先完成2024年度社会治安保险收缴任务。三是推行“四式”一线工作法。牢固树立有解思维,立足事要解决,聚焦突出问题,创新开展“驻点式”服务、“下沉式”帮包、“协同式”推进、“跟踪式”问效,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平安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平安建设与中心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定期带队深入现场走访调研,落实日清日结、周分析、双周例会、月研判制度,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专班开展明查暗访、分析形势,倒逼责任落实、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
抓网格兜底,织密“平安网格”。一是整建制转隶稳定“网格员”队伍。在全市率先把全镇38个村的计生专职全员转隶为村级网格员,落实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绩效保障,会同下沉到三级网格的帮包片区科级干部、驻村干部和党员融入到41个村级网格、228个小组网格,依托“枣治理一网办”“e呼善应”平台上传、处理网格事务;落实周通报、月考核、季奖惩,将网格员考核量化到月,每季度召开网格员奖惩兑现会议,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进行物质奖励。全年累计对网格员进行集中轮训15次,更新41处网格信息公牌,在2023年第二季度专业化“大网格”考核中获得全枣庄市第9名,支持资金6万元;年度累计召开季度表彰会议4次,先后获得滕州市优秀网格事件34件,表彰上报事件前5名25人次,表彰季度之星9名,表彰“最美网格员”10人次。二是持续推进“679”网格工作法。健全为民服务“6必到”制度,对居民大病困难、发生突发事件、开展志愿服务、邻里矛盾纠纷、邻里守望相助、群体服务诉求等6类特殊情况,网格员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健全网格巡查“7必访”制度,对困难群众、独居老人、残疾家庭、精神疾患、出租房屋、外来人员、留守儿童等7类特殊人群,网格员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走访,收集群众需求、困难,征求工作意见、建议,并将走访情况及时反馈到信息平台。建立巡查信息“9必报”制度,对公共设施损坏、村中道路不洁、精神疾患异常、流动人员变动、突发应急事件、居民房屋出租、安全隐患排查、违法占地建设、社会不稳定因素等9类社会治理重要事项随时上报平台,及时按流程办理。三是“满意南沙河·南事不难办”小程序网上全时征询。在全市首创开发“满意南沙河·南事不难办”微信小程序,聚焦问题短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辟“随手拍”“有事好商量”“信访直通车”“问题回音壁”等功能板块,融入“三务公开”、党的声音传万家、民事互通等职能,将安全生产、社会稳定、民生诉求等工作线上线下全程公开,实现一网收集、一键办理,全时查询、公开征询,提高问题化解的效率和温度。
抓一站化解,凝聚“平安合力”。一是打造一站式矛调平台。构建“1+X”功能系统集成体系,依托镇综治中心,整合信访、综治、公安、司法和矛盾相对多发的行业部门以及群团、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力量,通过人员进驻、业务联动、信息互通,集成调解矛盾、法律咨询、困难帮扶、心理疏导等功能,健全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分流交办、跟踪督办、反馈回访等机制,形成全流程、系统化、闭环式的工作体系,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筹资100余万元高标准建成全市第一个“群众家门口”的警务工作站和警务广场。二是创新实施“三会联动”调处机制。组织包案科级干部、总支和村干部,与当事人、涉案代表等面对面沟通,一案一会、一事一议举行“流水会”,逐一研判化解;组织专职律师、退休司法干部、老教师、各职能工作岗组成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对“枣解决·枣满意”、12345市长信箱、e呼善应平台、实地来访、电话来访、来信来访以及上级推送转办的事件,召开“会商会”,逐一分析研判、建档立卡落实;组织“五包一”责任人、群体信访案件代表召开“解剖麻雀会”,分析研判细枝末节,形成处置意见,分层分类提出思路、限时办结。三是创新实施“矛调+”融调机制。围绕化解矛盾诉讼全过程,实施“矛调中心+警务”协同配合,我辖区共接处警1476起,同比下降约11.3%。打造“小奚办事”“老魏工作室”品牌,构建镇警信息共享和不稳定因素预判机制,调解各类治安纠纷120余起,调解一般民事纠纷350余起,接受群众求助200余起;优化“矛调中心+司法”诉前平息,全年直接调处成功化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26件,涉及金额1200余万元。受委托开展调查评估22起,新接收社区矫正对象25人,解除社区矫正对象15人,在管人员27人全部实行手机定位、钉钉打卡等信息化管理,无一人脱管漏管;探索“矛调中心+微法庭”化解模式,实现法庭端口前移,打造镇级微法庭试点,着力化解疑难纠纷,累计为群众提供法律意见32次,法律咨询45次,调处成功化解各类重大矛盾纠纷15件;构建“矛调中心+乡贤议事+网格员”治理格局,引导统筹“一村一法律顾问”、155名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乡贤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鼓励参与典型案例化解,提升村级矛调队伍调解能力。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
抓节点维稳,筑牢“平安堤坝”。一是健全科级干部全天接访、书记班有访必到制度。每逢重点会议活动维稳安保期间,均第一时间成立镇维稳安保工作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建立战时指挥体系,实行每天由2名领导干部到信访办全天公开接访,书记、镇长、副书记有访必到,确保有访必处、提级办理。二是拓展优化“五包一”机制。按照“往前倒查隐患、往深细查根源”的思路,“一案一策、一人一册”重点落实、实时更新每个信访案件和信访人台账信息,创新建立风险等级、信访对象照片库台账,逐一落实“五包一”措施,分发到包案责任人,确保应急处置时能辨认得出、对得上号。三是坚持“零报告”“动态调度”制度。实行每天由包案责任人与信访人见面沟通、每天上午11时和下午4时两次“零报告”,组织7个总支书记、重点包案人参加每天的市级调度会,全天候不定时调度各总支工作情况,组成科级干部带队的督查组不定时查岗备勤。四是组建应急处置“先锋队”。组成一支16人应急队伍24小时值班待命,要求所有包案人、应急人员随时携带身份证,抽调车辆随时待命,随时出发应急,确保有人上行第一时间跟踪、查找、劝返。加强交通卡点值班,抽调专职人员到北京、火车站、京台高速南出口等重要卡点值班值守,切实守牢守好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