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又上新课程了,这次我们一定要抢到。”“妈妈,这个簪花课有意思的,我还想去。”“今天下班我要去上美甲课,明天早上给你看看学习效果。”近日,龙泉街道文化书院系列课程引起了广泛讨论,“秒没”“‘售’罄”“手速快”成了文化书院的相关热词。
“每天都有居民打电话给我们咨询活动场次,希望增加活动名额。”社区文化书院工作人员笑着说道。自“全生命周期”文化书院建设以来,打开社区微信公众号看活动预告,定闹钟“拼手速”抢课,走进文化书院参加活动,已成为龙泉不少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是龙泉街道探索“全生命周期”文化书院,积极推行“全龄友好”定制文化供给服务机制的又一举措。




全龄友好精准供给:以“点线面”经纬交织 织密全生命周期文化服务网
街道围绕文化场景及品牌,认真梳理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诉求。聚焦“老少青”“上班族”等不同群体需求分层设计项目,实现“年龄标签+兴趣图谱”精准匹配。通过“点、线、面”相互贯通融合的方式,分层设计特色项目,让文化服务从“广范覆盖”转向“精准供给”,形成特色鲜明、供需适配的文化生态。
以日常文化活动为“点”,面向社区内的“一老”,通过开展太极拳、八段锦、合唱团、交谊舞等规模虽小但频次较高的活动,丰富日常生活。周末文化活动则以“线”延伸,考虑到家长和孩子在周末时间较为充裕,针对亲子社群开展亲子阅读、非遗手工亲子体验、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节假日文化活动则以“面”为拓展,涵盖更广泛的居民群体,通过组织大型的社区文化节、民俗表演、节日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社区内的交流与融合,增强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配强师资整合资源:借“内外力”协同发力 筑牢全覆盖全龄文化供给链
“咱们先站好,双脚打开和肩膀一样宽,膝盖微微弯曲,就像抱着一棵大树一样,稳稳当当!”周二上午,樱花苑社区特聘的八段锦讲师白云玲老师,正在文化书院为中老年群体讲解动作要领和锻炼技巧。自建立文化书院“全生命周期”课程图谱以来,街道聚焦“有人引领、有人推动、有人组织、有人参与”的文化供给机制,在5个文化社区试点内挖掘“文化主理人”,实现社区服务输送与群众智慧反哺社区的双向奔赴。
引进周边地区优质文化服务资源,将外地视野与本地特色相结合,为群众带来新颖而富有深度的文化体验。嫁接本土非遗、文博特色元素,专业指导老师进驻文化书院,开展声乐、八段锦、二胡、写作技巧等公益培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文化资源。引入社会力量,与“上善社工”等社会组织合作,常态化开展“滕爱有家 相伴成长”家庭教育智慧课堂相关活动,进一步拓宽文化书院的服务半径。




全时贯通全龄乐享:用“错峰+”模式激活 构建全天候全龄文化生态圈
为破解文化书院阵地服务时间与群众参与时间错位难题,街道推出“全天候不打烊”服务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八小时外”需求,通过灵活调整活动时间,确保群众能够在工作、学习之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书院活动中来。“有了文化书院,不光是多了个读书歇脚的地方,更是我们邻里互动、学习成长的文化乐园。不少家长都愿意带孩子来这里读书、做手工,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居民王阿姨感慨道。
创新实行“错峰+弹性”开放模式。深入调研居民作息规律与活动偏好,合理规划活动时间,精心构建起“白日15分钟文化圈”“青年夜校”“周末充电站”全时段服务体系。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作为社区新地标的文化书院,根据活动安排灵活调整,延长开放至20:30,周末及节假日实行常态化开放,全力保障居民夜间及周末的文化活动需求。
如今,龙泉街道“全生命周期”文化书院的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都像精准投递的“文化盲盒”,装着不同年龄层的期待与收获。从晨光里的太极身影到夜晚的“青年夜校”灯光,从亲子读书会的欢声笑语到节日汇演的满堂喝彩,这里正以贴心供给、多元资源、全时服务,让文化真正融入生活肌理,成为联结邻里、温暖人心的社区纽带。
滕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