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温馨的港湾,更是情感的归处。如何让“家”的温暖突破物理边界,漫溢社区肌理,让居民走出小家仍能拥抱归属感?龙泉街道以文化书院为载体,给出了生动答案。
今年以来,龙泉街道以“家理念”为核心,锚定“让文化社区成为充满温度的精神家园”目标,从空间打造、活动策划与治理实践入手,让书院从单纯的文化场所,蜕变为联结“小家”、凝聚“大家”的精神家园,让社区治理的温度与居民的幸福感触手可及。



延伸:从家门到家园,让空间有“家味”
“家文化”的传递,始于环境里藏着的细心与暖意。传统办公场地蜕变为“社区会客厅”,智慧图书馆满足不同时段阅读需求,活动空间一室多用满足全龄文化需求……街道用“家人般的考量”打磨空间细节,这些藏在角落的贴心设计,让家的舒适感自然延伸。
这份“家味”在书院的“共享客厅”里愈发浓厚。每到周末,书院便热闹起来,“读书有方公司”的小董事们围坐一桌参与“共沐书香 悦读惠民”和悦亲子读书会活动;“樱研社”自习室、社区微业技能学堂成了年轻人的主场,短视频剪辑、花艺培训、家电维修……成长的脚步彼此见证;老人们则在书画区挥毫泼墨,墨香与笑语交织。“这里比家里还热闹,邻里间低头不见抬头见,慢慢就成了熟人。”常来书院练字的张大爷说道。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体到群体,书院用可感的空间温度,让“走出家门还是家”的归属感愈发真切。



浸润:从陌邻到家人,让情感有“归宿”
“家文化”的深化,在于日常里的守望与共情。街道以书院为纽带,将“家情怀”注入每一次服务与互动,让邻里关系在潜移默化中升温。书院的“共享书架”上,常有居民自发留下闲置书籍,一张“求借育儿书”的便签旁,很快就会附上邻居送来的书籍与暖心留言;遇到邻里纠纷,道德模范、五老志愿者会在“睦邻会客厅”里,用家常话化解隔阂,让矛盾在暖心沟通中消融。
传统节日更是凝聚情感的“催化剂”。腊八节粥香气弥漫街巷,重阳节“敬老百叟宴”开席,端午节艾香四溢满社区,从“各过各的”到“抱团取暖”,从“点头之交”到“守望相助”,书院用一次次温情互动,让“邻居”渐渐有了“家人”的分量,让情感在社区里找到安稳的归宿。



生长:从看客到主角,让参与有“实感”
“家文化”的扎根,在于让每个人都有“当家”的自觉。街道深知,书院的生命力藏在居民的参与里,于是“社区主理人”“幸福合伙人”“社区能人库”应运而生,居民从“旁观者”变为了“主角”。同时,书院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入户走访建档,精准对接居民文化兴趣。一位家长提出的“亲子沐书香”建议,很快转化为每周一次的亲子读书会;年轻人呼吁的“深夜自习室”,也迅速落地开放。
“社区主理人”制度更让居民参与感直线上升。通过“动员+推荐+自荐”模式,音乐爱好者、京剧票友等20余名居民“能人”走上“主理人”岗位,牵头组建特色社团,自主策划活动。非遗面塑的课堂场场爆满,京剧社的演出引得邻里喝彩,昔日“社区配菜”变成如今“居民点菜”。“自己的想法能落地,看着书院越来越热闹,打心底里自豪。”李女士的话道出了许多居民的心声。当居民真正成为书院的“主人”,“此心安处是吾家”的幸福感便油然而生。



传承:从当下到长远,让文脉有“根基”
“家文化”的延续,在于让文明根脉代代相传。文化书院里,传统与新潮在此交融,为“家”的内涵注入文化深度。付氏剪纸、土陶制作等老手艺通过“老带新”课堂重焕生机,孩子们在指尖翻飞中读懂乡愁;短视频剪辑、机器人科普等新潮课程人气高涨,社团的特色课程走红网络,年轻人在互动中拥抱时代。
以“善文化”为根脉,各社区将班墨文化宣讲、移风易俗教育融入书院活动,“诚善”“礼善”“学善”的社区底色愈发鲜明。在这里,老手艺守住家的记忆,新技能开拓家的视野,传统文化与时代新风共同滋养着每个家庭。文明的种子在书院里萌芽,在家的传承中生长,成为社区最深厚的精神根基。
如今的龙泉街道文化书院,早已超越了“活动场所”的定义。它是空间的延伸,是情感的纽带,是参与的平台。“家理念”在此落地生根,开出温暖的花,为文化社区建设勾勒出最动人的模样。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