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面把握“七个着力”的具体要求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并提出“七个着力”,绘制了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蓝图和实践方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是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建设,提出要坚持文化建设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守舆论阵地,发挥“领航者”和“定盘星”作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维护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利益诉求。要提升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能力,避免“本领恐慌”。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决定了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新时代以来我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力、解释力和包容力,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因此,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文化建设,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资源,树立文化典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舆论是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思想共识的关键。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和“放大器”,而正确的新闻舆论是“压舱石”,是“助推器”,是“瞭望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强调好的报刊能“经常而深刻地影响舆论”。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舆论理论,在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方面,提出要坚持党性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党管新闻,党管媒体。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要把新闻写到人民心坎上,多创作接地气、有温度、高品质的精品,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提高统筹理论与舆论的本领,占领舆论制高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和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尊重新闻舆论传播规律,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搭建网络互动平台,培养网络传播人才,推进媒体融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闻舆论传播格局,实现新闻舆论传播载体多元融合互动。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只有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才能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对中华文明根本属性的深刻思考和精辟总结,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历史脉络、重要成就、当代价值,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厚底蕴和思想精髓,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坚持“两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需求为根本,开设“菜单式”“订单式”文化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的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活起来”,实施国家古籍保护工程,推动文化创作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云参观、云阅读等“云端”,统筹全国文化资源共享,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等保护,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保护传承,打造“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海外传播与宣传阵地。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创新思路、话语、机制、形式,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批判性地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朱晓林,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1FKSB01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