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助力增收就业、打造和美乡村…看山东各地乡村振兴新实践
来源:上观  日期:2023-10-31  浏览量:  栏目: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围绕“五个振兴”分别制定工作方案,不断强化措施、勇探新路,谱写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10月30日的《大众日报》聚焦汶上县、冠县辛集镇、莒南县环河崖村、邹城市大束镇,展示山东各地市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实践。



攥指成拳 “小资金”产生大收益

汶上县统筹使用第一书记帮扶资金,带动集体增收村民就业

“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真是太方便了。”10月23日午后,汶上县汶上街道绿港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基地,张芳和工友们的说笑声从棚内传到了棚外,“一天100元,算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有4万元的收入。”已经当上组长的张芳算起了增收账。

小账连着大账。“全县158名市县两级第一书记,覆盖15个乡镇(街道)的158个村,涉及6140万元帮扶资金。如果村里缺少基础条件盲目投资,导致项目有头无尾,发展达不到预期,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存在较大风险。”汶上县下派办主任赵洪敏说。为了让“小资金”产生“大收益”,汶上县组建了“第一书记联盟”,建立情况互通、工作互助、资源共享、困难互助的共享共建机制,按照“宜分则分、宜合则合”的工作思路,对第一书记帮扶资金整体考虑、统筹使用,发展集体项目并按照方案进行收益分配。

“变‘撒芝麻盐’为‘攥指成拳’,才能凝聚合力于一点,发挥整合效应。”赵洪敏介绍。汶上街道现代农业种植项目,由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运营,具备成熟的种植、管理、销售模式。借助这一优势,县里整合6个村共计300万元帮扶资金投入到绿港项目四期工程中,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每年按不少于投资额6%的比例为出资村保底分红,既保障了资金安全,还让第一书记资金产生增值效应。同时,项目建成后优先安排出资村村民进基地打工,张芳等30多位村民因此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点此查看原文>>



冠县辛集镇:村里来了金融副镇长

村里来了金融副镇长秋收时节,在冠县辛集镇唐丰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黄澄澄的玉米粒堆成了小山丘,传送带将水分达标的玉米装仓入库。“我们合作社承担着粮食收储职能,今年玉米能多存一万吨。”唐丰粮食专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冯宗阔说。

为了扩大粮食存储能力,冯宗阔没少花心思。“想要多存粮,必须得建粮仓,建粮仓需要钱,后续收储粮食也需要大笔资金。”冯宗阔到处打听融资贷款的办法。2022年,冠县省派第一书记将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240万元投到了冯宗阔的合作社,建成了一万吨的粮食烘干仓储项目。“从年可存储四五千吨,到现在能存储一万多吨,这个项目提升了我们合作社的实力,同时仓储项目的收益也增加了第一书记帮扶村的集体收入。”冠县辛集镇副镇长曹洪涛说。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