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一路同行,照亮心灵 ———记我与《滕州日报》的文字缘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2-19  浏览量:  栏目:《滕州日报》创刊30周年

作者:张善存


我不是一个喜欢回头看的人,很多事情都不记得了,能想到的与《滕州日报》最早的缘分是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时画过的一幅天鹅,当时刚买了相机,拍下后加上文字说明,投给了《滕州日报》,不久便被登载出来,妻子将报纸带回家,一家人很是兴奋,因此还让儿子学了几年绘画。如今儿子即将大学毕业,并没有走上美术之路,但那件往事却成了我们忘不掉的谈资,常说常新。


我翻开微微泛黄的《我的发表》记录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辅导学生发表于《滕州日报》上的习作《站在高三门口的悬想》,第二篇是《用眼睛触摸自己的理想》那是写给我带的毕业班的,顺着文字的足迹,当年的情形触手可及。这就是文字的妙处。世事沧桑,人事纷扰,很多过去的人与事终将随风飘散,被时光的风尘淹没无迹,但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记下过去生活的样貌,留下思想情感的痕迹。不说《诗经》《楚辞》之类怎样将人们带回那个时代,单是刚刚过去的五年十年,我们又能怎样找回曾经的自己?作家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发出感慨:“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因而,当我们要寻找曾经活过的证据时,常常茫然无措,“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所幸,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找寻回家的路。


《滕州日报》的文字当然也不例外,它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版面丰富,应有尽有,报道滕州的生活,反映时代的镜像。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即便这里是一片小菜园,也能容下我们生活的喜怒哀乐和现世的悲欢离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也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见诸报端的稿件也得到了最为快捷的反馈。我不清楚最早的滕州日报电子版始于何日,《徐州云龙山一瞥》大概是我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页网络版文字,那可是当年春天随枣庄市“千名骨干教师”在徐州师范参与培训后的副产品,整整一个版面都是那篇游记。后来,到兰州旅游,我写过那里的黄河;到常州培训,我写过那里的梅花;到青海旅游,我写过卓尔山……都发在了《滕州日报》上。现在想来,《徐州云龙山一瞥》应该算得上我后来写作游记散文的滥觞,我不是作家,业余水平,但每每读到发表的文字,心里难免一种自得自乐的满足感。


我是个笨人,与写作天赋无缘,写东西也从没想过别的,自觉所有的发表都是意外;之所以乐此不疲地写下心中的文字,初衷完全受所从事职业的驱使,一个自己都不会写的人,怎么教学生写作文呢?一个自己从来不动笔写点什么的人,怎能读懂那些名家巨匠的佳作美文?更不用说教会学生解读文本了。基于此,忙完琐碎繁杂的工作,我总喜欢关起门来读点文章,也曾年轻气盛地舞文弄墨,偶有发表,自为得意,但从不敢示人,锱铢累积,每学年总有三十四篇文章发表于专业报刊杂志,评职称从不愁文章不够用。也自认为有信心教会学生写作文了。


在作家汪曾祺的笔下,他的老师沈从文教写作的方法很独特,“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汪曾祺《人间草木·我的老师沈从文》)还好,我们今天投稿一分钱都不用花,登录邮箱,发送方便快捷。而且每周都有一期专门刊登滕州学子的习作,从小学童到研究生,来者不拒,择优刊发。有一学年,我带了两个非常优秀的班级,单是发表在《滕州日报》上的学生习作就有四十余篇。那届学生毕业后,我曾不止一次幻想,他们之中会不会出个“汪曾祺”呢。当然这只是幻想,我又不是“沈从文”。


从曾经散着墨香的报纸到眼下的“上善传媒”App,《滕州日报》紧随时代步伐,勇立时代潮头,始终不变的是对文字热爱者的垂青和关爱,从未放弃的是对文字的布设与呵护。我也紧紧相随,一路不舍,遗憾的是,随着教育内部日益绷紧的内卷令人无暇他顾,个人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写的文字也越来越少。


转眼间,我们的《滕州日报》已创办30周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30年弹指一挥间,但在广大作者和读者心中,《滕州日报》的30年却是与读者风雨同舟、携手奋进的永恒记忆和荣辱与共、刻骨铭心的不老时光。在同奔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愿《滕州日报》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文清风正,文脉更清晰,文气更畅达,我愿继续追随,一路向前。


编辑: 张善存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