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曰春
1994年1月1日上午,我正在煤炭局二楼会议室开办公会,办公室送上了一份充满油墨馨香的《滕州日报》创刊号,会场顿时沸腾了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看,七嘴八舌地称赞议论,话语里洋溢着满满的自豪感,午间,我参加了煤炭局政工科几位同事的聚餐,算是一个简约的《滕州日报》贺诞宴吧。
光阴荏苒,30年过去了,我也与《滕州日报》结下了深深的情谊,阅报学报,看时事、学诗文,我特别钟爱副刊的内容,那些文史类,赞扬古人清廉为官的文章、那些颂扬新时代、新风尚,激情满怀、文采横溢感人的诗篇,我都要抄录或剪贴收集起来,以供日后细心揣摩学习,有了感悟,也要赋诗撰文。
回溯30年来,《滕州日报》登载我的诗歌不下200余首,短文不下数10篇,《滕州日报》是我学习诗文的老师,展示才华的平台,每一篇诗文见报,都是对我极大的鼓舞、肯定和鞭策,更是我坚持学习写作,不断提高的动力源泉。在报社编辑老师的鼓舞指导下,10年前我有幸参加了“滕州诗词学会”,得到了系统的学习锻炼,在“滕州诗词学会”老师和诗友们的教诲帮助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几年来,参加了全国多项诗词竞赛,作品多次获得金、银奖,并入刊大赛专辑,我感到特别欣慰。
在向报社投稿初期,我写了一首古体诗《颂中国军民战雪灾》和一首13行的短小新诗《豆腐大嫂的诗》,见报了,单位的同事都来祝贺我;2个月后,我写了《咏春三章》,又登了,更加喜出望外的是,渠志冰老师打电话鼓励我:“要坚持多写,多练,以后可以学写格律诗。”后来,我写了《劝君多读钱本草》《学习先辈艰苦创业精神》等短文,还有回忆文章《怀想那段难忘的岁月》,都见报了。记得滕州日报社发起关于挖掘滕州古地名的征文时,我曾写过我的故乡休城村历史探源的文章《千年古村——大坞镇休城村历史渊源探考》一文,投给了报社,是纸质稿,洋洋3000多字,渠志冰老师电话告诉我,要改投电子邮件,字数缩减到2000字以内。不巧我那时正带领煤炭系统几位书记矿长在外地考察煤炭资源开发和横向经济合作的事,没能及时修改送稿,加上外地考察回来后,许多繁杂事务要落实,搁置了此事,留下了难以消弥的遗憾。至今,那篇3000多字的古村史探源的文章,还封存在书架上。
也许是缘分天定吧!多年前,我在《滕州日报》上读到了许多令我肃然起敬的优秀诗人的诗作,有李芳、杨位俭、马世杰、朱泉升、黄有水等几位老师,十分敬仰,但都一面不识。现如今在“滕州市诗词学会”里,我竟成了他们的诗友,共堂聆听讲课,共堂吟诗作赋,当面讨论写诗的技巧,是不可预约而又求之难得的机缘啊!在他们的面授提携下,我的格律诗词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我为家乡写首诗》《中华诗词大观》等征稿活动中,我的参赛作品获得了金奖或一等奖,并收录专辑出版,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滕州日报》这一文化沃土的滋养孕育,归功滕州日报社历届编辑的引导、肯许、鼓励。
在《滕州日报》诞辰30周年之际,我要向报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历届编辑老师致敬!感谢他们孜孜不倦、默默无私的奉献!相信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滕州日报》的明天会变得更好,古滕善国的这面文苑大纛,会更加光彩四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