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国不复存在了,但薛国故城遗迹犹存。薛故城位于滕州市南20公里,处于张汪和官桥两镇之间,城垣周长21华里,城内面积6、8平方公里;城呈不规则方形,城墙厚20一一30米,最宽达50米,现有高度2一一7米,系黄土逐层夯筑而成;城外原为护城濠,引薛水环绕一周。1975年,薛国故城被山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秋,济宁市文物局对薛国故城进行了初步调查和发掘;1984年至1986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又对薛国故城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全面勘探和发掘,发现薛故城有大小城门6处,宫殿遗址2处,有冶铁、炼铜遗址3处、烧陶遗址2处,居住遗址9处,墓葬区3处。两次共发掘墓葬数十座,出土文物数千件,获得大量珍贵信息。其中一座春秋大墓,出土八鼎六簋规制的青铜礼器,表明墓主人是侯王一级的身份;出土带有“薛”字铭文的青铜器一部分,如 “薛侯戚”鼎、“薛定公行壶”、“薛伯比戈”等,加之原来在农业生产中出的“薛子仲安簠”“薛仲赤簠”,明确无误的表明了仼氏薛国的世袭关系。在一件饪食器簠中,发现有排列整齐的肉馅面食,被专家称为2500年前的饺子。因此,古薛国被誉为“中华美食一一水饺的发源地”。
1995年、1997年和2002年又对薛城东南部进行了重点勘探和发掘,发现了地下还有城中城一座,叫做子城,经考古专家鉴定为西周时期的城,现存地面的城则是战国时期的城,即孟尝君父子增筑的城。小城已被完全掩埋在地下,数千年来不为人知。据勘探发掘表明,小城城墙总长2750米,呈长方形,东墙和南墙被大城叠压,西墙和北墙中部向外突出,城墙基宽十余米。由于东墙外为河道,只在城墙南、西、北三面各探出一座城门,门宽约8米,各城门间有道路相连,城外也有较深的护城濠。另外值得指出的是,1993年又在小城中部发掘出一座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新的小城,可称为“宫城”,其建筑和废弃年代基本同于上述小城。这种大城之中又套小城的建筑布局形式,在全国属首次发现,这对于中国城市建筑史和中国先秦考古研究,又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资料。
薛故城虽然经历了二千多年的沧桑巨变,城墙保持基本完好,战国时期的古城墙保留至今,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因此在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别小看这一周夯土做成的土城墙,它和北京故宫、曲阜的“三孔”同等级别,同等重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的枣庄市薛城区的薛城,它原来叫临城,临的是北齐时期设立的永兴县城。在民国时期,临城因孙美瑶劫车案而震惊世界;抗战时期,铁道游击队打临城而名扬天下。1945年10月成立临城县民主政府,解放后因为河北有个临城县,因此在1952年将这个临城县改为薛城县,并将滕县南部的三个区官桥一部分,张汪、柴胡店的全部,西岗、鲍沟的一部分,夏镇、驩城一带,都划归,薛城县。时古薛城就在它的范围内,加上薛城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因此把临城改成新薛城也顺理成章。1960年,柴胡店、张汪、官桥等以北公社重新划归滕县,撤销薛城县归属枣庄市,但其名未改回去。
2016年,山东省博物馆举办山东古国系列展,第一个选中的就是古薛国,题目是“惟薛有序,于斯千年”。省博物馆馆长郭思克在序言中评价说:“我们选定古薛国作为此次系列展览的开篇之作,不仅因为它是古代山东地区存续时间最为悠久、序列最为清晰的古国之一,而且古薛国的考古发掘成果颇丰,前掌大遗址、薛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于促进山东南部地区夏、商、周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特别是薛河流域古文化、古城、古国课题的深入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薛国兴起于史前文化发达的薛河流域,自夏代立国,直至战国中期被齐所灭,前后延续长达千余年,涌现出了一批像奚仲、仲虺、孟尝君这样影响历史、载入史册的著名人物。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古薛国与中央政权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周旋于周边大国之间,其生存智慧和政治哲学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作者:孙井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