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李庆:拜读《岁月如歌》感言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0-10  浏览量:  栏目:文化


《岁月如歌》  段修桂 / 著

“邹滕峄,水向西”,这句民谚是说鲁南一带由于泰沂山脉阻隔,而形成局部地区河水倒流的现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生息着祖祖辈辈的鲁南人,从七千年前薛河岸边北辛村一路走来,开枝散叶,住满鲁南大地。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瓜瓞延绵,世代不绝,留下了许多家谱祠堂、墓碑牌坊——近年来,我有意识地挖掘、记录这些前人生存留下的痕迹,所记多是古滕地区现存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历史文化。然而却是“见物不见人”,只记下前人留下的遗物,涉及“非遗”及人物少,对于那些如今天的我们一样,曾活生生在这片土地上生命创造、生存劳作、生离死别、生老病死、生息存亡的亲人、先人、前人们,他们那一代人是如何成长生活的?经历了哪些人生故事?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段老师所著的这部《岁月如歌》,完美地作了记录和回答!

我是段老师的学生,当年曾亲炙其教诲,如今拜读老师大作,如同又一次聆听老师的娓娓讲述——我曾寻访滨湖东古村明代古桥和观音堂,拜读段老师书中《外祖父与东古“恒德堂”》一文,使我们可详细了解段老师已故外祖父、家住东古村的张荣治先生,以及张先生岳父兼师傅、滨湖名医秦存心先生,于上世纪中叶以前,在古村大街上悬壶济世、坐堂行医的情况和场景,段老师用生动文笔所描绘出的那些细节:回、汉杂居的古村街景、“解放”初期的风土人情、防治天花的“花花礼”民俗……活灵活现,如在眼前,读至此处,我仿佛也跟随秦存心张荣治先生漫步古村石桥,站在观音堂前,一同识读着钟楼上的明朝石刻:“山峙川流,最称灵粹;鬼神孕粹,钟灵为山川人民之主……”

图片
滨湖古村石桥、观音楼

我曾多次前往界河镇寻访、拍摄古驿道以及“津浦铁路”遗迹,读《喝粥》《看火车》等文,我仿佛也置身在铁路东侧的界河大集上,被熙来攘往的赶集人流拥来挤去,鼻中所闻是集市早点铺里粥泡馓子、辣汤油条、水晶煎包的奇香;眼中所见是商贩讲价、买卖红火、物资交流的热闹,以及穿着“喝茶的衣裳”前来逛街、解馋的“非农业”;耳中所听是“站起来跑得更快”的拉响汽笛、喷烟吐汽、呼啸而过的燃煤火车……这些景象,不但常留在作者幼年的记忆里,也表现在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来华拍摄的纪录电影《中国》画面中——该片因过于写实而一度被禁,段老师的文字却唤起了我们对那个年代的回忆与怀旧……

图片
安东尼奥尼纪录片《中国》

读《一代人的初中》《大龄插班记》《1976家国记事》等文,作者写自己的求学、成长历程,以亲身经历、一己所见,折射出那个年代一个农家子弟奋力从农村底层向上攀登、通过考学转变命运的社会现实。其实,作者何曾是写他自己?而是写出了那一代人整体的挣扎与奋斗,自强与进取……我与段老师的弟弟是同班同学,知道在段老师的带动、示范和资助下,他家兄妹5人全部通过考学走出农村,跳出农门,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犹记得我高中时写过一篇感触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的作文,或许写得有些动情,引起段老师等几位语文老师对我家庭状况的关切和问询——其实,我感慨的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家国”命运,那位历遭磨难、饱经沧桑的“父亲”形象,不就是我们民族自盘古、伏羲、大禹以来劈山开路、立命继绝、筚路蓝缕、福泽后人的代表和象征吗?

图片
凫山女娲像

由此,我曾登上滨湖古村北面的凫山,俯瞰滕西原野,实地体味“保有凫峄,遂荒徐宅”的《诗经》名句,在这片流传着许多伏羲、女娲传说的古老土地上,“人祖庙”分布极其密集,鲁南大地更是孕育出许多古圣先贤,他们的后代、后辈和后人,至今仍生存、生息、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他们就是段老师《岁月如歌》书中所描写、记录和讲述的人们……

祝愿段老师以及他书中写到的人们,生命永远常青!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