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李庆:寻访柳琴戏的发源地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3-08  浏览量:  栏目:文化

柳琴戏,又名“拉魂腔”,是地地道道的鲁南地方戏,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一带流传了几百年。之所以叫“拉魂腔”,是说这种戏唱腔优美,听久了能把人的魂儿拉走,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谚,形容这个剧种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

微信图片_20240308142811

为了弘扬和保存地方传统文化,2001年,滕州电视台拍摄了大型戏曲纪录片《柳琴戏的传说》,全面发掘、整理、记录了柳琴戏这一地方剧种产生、发展、成长、壮大的历史。该片先后在山东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播出,并于2003年获得全国“中华荟萃”电视纪录片评奖一等奖,受到专家、评委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民间戏曲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包含着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探究一个剧种的起源,往往更能发现戏曲艺术所蕴涵的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化信息。

柳琴戏的命名,来源于这个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柳琴,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土琵琶”,是模仿琵琶打造出来的。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小坡弹的那个“土琵琶”,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柳琴——因外型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

微信图片_20240308142818

1987年,滕州市的文化工作者在东郭镇苏楼村发现了一把苏家祖传的柳琴,据专家考证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柳叶琴。

苏家祖传的那把老柳琴后来被某机构征集取走,我们几经追寻也没有查到它的下落。幸好有当时的一位摄影师拍下了那把柳琴的照片并留有底片。在摄影师的帮助下,我们洗印出摄于1987年夏天的那把 老柳琴的照片,才使这把流传了一百多年、对柳琴戏这一剧种的研究和考证起着重要作用的老柳琴的“真迹”面目得以面世!

循着这把琴的线索,2001年秋天,我们深入到东郭镇苏楼村采访。

苏楼村原名徐楼,是滕州市东部的一个村子,东、南两面临河,处在河湾里侧的高地上。有趣的是,这个村子里的人家全都只建三间房,即使有四间房的地基也只建三间,据说是有什么风水或民俗上的讲究吧!一进村子,就听到有留声机放着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喝面叶》的唱段,我们见到一个腼腆的小伙子正摆弄着咿呀作响的留声机。经打听,这个叫苏清玉的年轻人,竟是清代苏家戏班的第七代传人!只是,苏清玉已经不会弹琴,更不会唱戏了......

在苏清玉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他的祖母——“苏家戏班”的直接见证者、已90岁高龄的苏孙氏,听她向我们介绍了苏楼村“苏家戏班”及“拉魂腔”的过去......

微信图片_20240308142823

据苏氏家谱记载,苏家自清朝乾隆年间“文秀才”苏来创立“拉魂腔”戏班起,中历苏千一、苏炳元,到清朝末年的苏友刚,200多年来,苏家戏班一直代有传人,薪火相继。苏来原名苏金门,是当地的秀才,他酷爱戏曲,唱戏成癖,苏家所招的长工佃户,非能唱戏者不取,即使下地干活也是口吐唱词,哼着小调。苏来还自组剧团,经常演出,当地民谚说:“苏来不来,等于瘟台;苏来不到,挫钱十吊”!他自编自导自演,编写了《老少换》、《郭大姐算卦》、《张梅英赶考》等剧本。每到秋天,苏家都要种上四、五十亩地的荞麦,专留给前来苏楼村搭班唱戏的艺人们食用,由此苏楼村也汇聚了当时的各路艺人,逢年过节通宵演出,盛况空前。由于苏来和苏家戏班的广泛影响,他们所居住的村庄,也由原来的徐楼改名为苏楼,沿用至今。

苏友刚是苏孙氏的婆家祖父。苏家戏班在苏友刚这一代又继续发扬广大。苏孙氏至今还记得当年夸赞苏家戏班的民谚:“王清、徐四、苏友刚,十里八坡吃得香”!苏孙氏嫁到苏家后,见到她的爷爷苏友刚就是弹着这把柳叶琴唱“拉魂腔”的......

微信图片_20240308142828

岁月的痕迹,刻在了苏孙氏老人的脸上。回忆起家族的历史,老人在平静的神态后隐藏着的是对过去曾经靠唱“拉魂腔”走街串巷卖艺为生的辛酸......

苏楼村的苏家戏班因唱戏而出名,又因对前来投奔的各路艺人长年管饭施舍而败家。苏来死后,苏家戏班解体,在苏楼村唱戏的长工佃户和各路艺人们纷纷投奔他乡,流落四方,从而把在苏楼村汇聚、交流、整理而成的“标准拉魂腔”也传播到苏、鲁、豫、皖四省广大的区域。苏家却从此家道中落,到苏友刚时,不得不靠祖传的唱戏技艺,弹着那把老柳琴四处卖唱乞讨为生。苏孙氏正是因为亲眼见到了旧社会民间艺人谋生的艰难,才给她的孩子们立下规矩:再也不许弹柳琴学唱“拉魂腔”了,把苏友刚传下的那把柳叶琴用布袋装起来挂到墙上,不许后辈们再碰它!所以到苏清玉这一代时,连对自己的祖先创立“柳琴戏”这一剧种的故事都已经所知不多了......

我们在苏楼村新建的那些成排的三间楼房的夹缝中,拍摄到一些早已破败倾颓的老房子的外景,那些泥墙小瓦的老屋顶上大都长出了几经荣枯的荒草,见证着人世间百年的兴衰和沧桑......

旧的毕竟老去,新的总要生长,这是自然的规律!在这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现代社会里,人为的努力,又能“抢救”、“发掘”和“振兴”多少濒临灭绝的物种和剧种呢?!

幸好,滕州有了少年戏曲学校,滕州市柳琴剧团也把柳琴戏演到了京城长安大戏院......               


(该文发表于2003年6月3日《滕州日报》)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