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邻居常串门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09-2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秦献春


突然间就火了,一波又一波的邹城市民乘坐新开通的“绿巨人”前往滕州,他们老老少少、成群结队,在这里遍尝市区的美食小吃,感受步行街人头攒动的商业气息,游览龙泉文化广场上的“一塔六馆”,艳羡荆河两岸的秀美景色……


一天下午,我和好友路过大同路西侧的火车站,恰好见证了邹城市民来滕州的火热场面。一阵机车引擎的轰鸣声响过,数以百计的邹城旅客簇拥着走出站口,瞬间挤满了站前的小广场。10多位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迅捷迎上去,热情引导、解疑释惑,还主动递过去“乐游滕州”导游图、宣传手扇等。在几处“邹滕一家亲”的红色接站牌下,聚拢着一圈圈的人,他们咨询路怎样走、去哪里玩、好吃的地摊在哪儿?此时,夕阳斜照着站前广场、紫色围栏和周围的楼宇,斜照着广场上洋溢着笑脸有些小兴奋的人们,这久违的画面亲切而温馨。


除了乐于奉献的志愿者,还能看到文旅、城管、交通等部门派出的人员,他们在出口处设置了服务台,热情介绍来滕后的有关事项,耐心告知深夜时如何乘车平安返回。格外引人注目的是爱心志愿者协会的两位年轻人,一个用力挥舞着印有俱乐部标识的大旗,一个高声吆喝着:“我们是‘挎子俱乐部’的骑手,免费乘坐、陪游滕州城!”而在不远处,可见停放着的十多辆标志醒目的三轮摩托车,正待命出征。滕州人的好客热情在这里激情演绎,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客,我相信都会为之动容。


我为眼前的场面所感染,不自觉地融进了热闹鼎沸的人群。五六位结伴而来的年轻姑娘正在摆拍,一位女孩递过手机,让帮她们完成一张大合影,我弯下腰,小心而认真地点击屏幕上的拍照健,定格这群女孩下车后的第一个美好瞬间。我问:“你们怎么想着要来滕州玩的呢?”“抖音啊,还有微信朋友圈,好多人都在说去滕州的事。”一位戴眼镜的女孩抢先回了我,那位请我拍照的姑娘真切地说:“滕州人好热情啊,跟来之前听说的一个样。”此时此刻,我油然生起一种美滋滋的自豪感。


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下午的时候有三个合适的车次从邹城开往滕州,只需不到十元钱、二十分钟的时间,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邹城市民前来游玩。滕州交发集团为此靠上服务,温馨推出了直达龙泉文化广场的免费公交和“游滕返邹亲情专线”,即使玩到夜晚十点多也可以轻松便捷地返回邹城。从未有过的双城生活体验,让邹城“老铁”们感叹道:半小时换一道风景,半小时换一片天空,半小时换一种心情……


十多天后,我在龙泉文化广场看到了熟悉的“挎子俱乐部”的旗帜,大旗下是沿着广场侧一字排开的摩托车队。一位身着红马甲、在学校工作的女士告诉我,她老公喜欢玩三轮摩托车,这些天与俱乐部的骑友一直忙活着免费接送邹城客人,她和女儿都支持,有空时她也会参与其中,女儿担心他们晚饭吃不好,就为爸妈备一些水果和饼干点心,有时还送盒饭到他们的停靠点。一家三口人就这样乐此不疲,只为让客人们玩得开心、行得方便。这般凡人善举着实令人敬佩,我不由地向她伸出了大拇指。有人说,真正的快乐其实在无私真诚的助人之中,发自本心,不计回报。我心中默想,这一家人以及众多为“邹滕一家亲”默默奉献的人们,如果说有所回报的话,他们正是收获了真正、高级的快乐,进而幸运地在自己身上展示了滕州人兼爱包容、乐善好客的品质。


此时,刚刚游览了龙泉塔的两位女生回到了大旗下,交谈中了解到,她们都接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上大学前相约来滕州看一看。当我表达欢迎来游玩的意思之后,一位女生爽快地说:“我们过来就好像邻居串门、走亲戚。”这实打实的一句话,顷刻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让人惊叹于年轻人对于邹滕两地交流的认同与亲切,具有东道主身份的我反而略有些见外了。


离开广场的路上,这位准大学生的由衷之言一直萦绕于心,我的脑海里也不停地检索着两地人文交流的过往故事。


邹滕两市,屋搭山、地连边,风土人情相通近似,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同属济宁地区,上了年岁的人们都会记得。上溯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滕,小国也”,独处大国列强之间,滕文公两次拜见孟子请教治国良策,接受了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行善政”“施善教”“法先王”,滕国不但没被周边大国吞并,反而“强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善文化由此肇源,中华善城、善国滕州的美名得以名扬至今。


时光悠悠,岁月更迭,亘古不变的是两个城市地缘相连、人缘相亲,而且两地人文和经济交往活动日益增进。现任邹城市委远书记曾在滕州工作了十多个年头,他上任书记之初,我随老领导前去造访,这位当年的“老市长”对滕州这片热土的眷恋、对滕州百姓的真挚情感溢于言表,他期待两地的人们多走动、多交流。我又记起了去年6月的一天,前往邹城博物馆考察,接待我们的邹城市文旅局高局长竟然是滕州老乡,更为惊喜的还有,该馆的镇馆之宝、世所罕见的国家一级文物“莱子侯刻石”,也是滕州人发现的。听说我们来自滕州,讲解员对这段佳话更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那是清嘉庆22年(公元1757年),滕县名绅颜逢甲和友人一起游卧虎山,一瞥之间发现了这块告诫子孙珍惜封地勿坏败的珍贵石头,后来为孟子第七十代孙藏于孟府,后来捐赠给邹城博物馆。现在想来,这块被郭沫若先生推崇为“金石研究至极高地位”的镇馆之石,不正是邹滕两地的人们热络交往的默默无言的见证者吗?


人员互动,促进文化互鉴,进而推动经济融合发展。滕州和邹城作为鲁南经济圈中的重要城市,既有长期交流互动的人文环境,又有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巨大潜力,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两个城市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抱团协同发展,催生出1+1>2的倍增效应。两地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无疑可以率先结出合作的果实,为两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营造小气候,添上一把火。据了解,邹城有关部门面向滕州市民,同样推出了特色线路和优惠举措,张开了热情欢迎的怀抱,那位文旅局的老乡局长不久前还带着人员来滕州进行了考察对接。“来而不往非礼也”,邻居常串门,亲戚常走动,越来越多的滕州人乘坐“绿巨人”去了邹城,领略“孟子故里”不一样的风景,感受“儒风邹城”独有的魅力!


欣慰的是,邹滕近地游持续升温中。比邻而居的邹滕百姓们,当下经常乘着“绿巨人”相互串门,谁能说不会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又一段佳话呢?


编辑: 秦献春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