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说“善国”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0-1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孙南邨


滕州,是古老而文明的地方。几千年来,这里曾发生过无数个激动人心的故实,在读书人当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战国时代的滕文公,听从孟子之言行仁政、做“犹可以为善国”之事。


滕州之“滕”旧壤,是炎黄子孙文明发祥地之一。“滕”在现代汉语使用上,几乎就是专用字。《新华字典》(第10版)对“滕”解释为: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解释多了一项:姓;《辞海》(1999年版)解释再多一项:水向上腾涌。明万历十三年和清道光二十六年纂修的滕县地方志,干脆称作《滕志》。司马迁在《史记》开篇《五帝本纪第一》中写道:“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据中华书局版“索引”注释,其中就有“滕”姓。滕国始封无考。西周初年,武王克纣后封其异母弟错叔绣于滕。这之后约700余年,滕国在史书上没有什么大的记述。到了战国时代的滕文公之时,他问政于孟子,以性善、仁政之道治国安民,得到邻国士人的赞誉。滕文公因孟子、或者说因《孟子》一书而名扬古今。《三字经》“《孟子》者,七篇止”,有一篇以“滕文公”而名。值得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孟子“性善论”,就是首次与滕世子(文公)会晤时提出来的。因是初次提出,也就为后世研读《孟子》者所重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孟子之言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告子》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篇之中,无非此理。”张岱在《四书遇》中说:“一部《孟子》,无一句不是道性善,却于滕世子一句提宗,如震霆破睡,摘衣珠以货贫,唤醒千古生人面目。”以“四书五经”为教科书的年代自不必说,至今《孟子》的性善之论、犀利的文笔、精彩的语言仍为广大读者所称颂,滕文公也因此盛名不衰。


滕国在那时仅是个小国。《史记·陈杞世家》里说:“滕、薛、邹,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其“索引”:“滕不知本封,盖轩辕氏子有滕姓,是其祖也。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故宋忠云‘今沛国公丘是滕国也’。薛,奚仲之后,任姓,盖夏、殷所封,故《春秋》有滕侯、薛侯。邾,曹姓之国,陆终氏之子会人之后。邾国,今鲁国邹县是也。然三国微小,春秋时亦预会盟,盖史缺无可叙列也。”《左传》对滕、薛、邾及小邾国之事多有记载,但终无大事。有一事流传颇广,那就是“滕薛争长”,结果经过和解以滕先薛后达成一致。当代,韩席筹先生编注的《左传分国集注》“略例”中说:“凡小国事之不能自立者,则附于强邻,或所并之国,如滕、薛、邾、莒之于鲁。”国小事少,还是难以单列。


滕国所辖区域不大,孟子言“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据《孟子》说,当年周文王养育鸟兽的园林方七十里,齐宣王养育鸟兽的园林方四十里。滕国之地才接近于方五十里,与之相比确是甚小。滕国在中国历史上所封甚早,地理环境亦佳,其辖域为什么如此之小,“今滕”之小是否曾因有大的变故不得不以土地换和平所致?因无史查考,姑存疑。在弱肉强食的战乱纷争时代,滕文公因国小势弱,时时存有滕国将被大国兼并吞灭的忧患意识。他还在做世子之时,到楚国去路经宋国得知孟子客居于此,往返途中两次会见孟子,听治国图存之道。滕文公在滕国执政后不久,孟子来滕,他把孟子安排居住在“上宫”,早晚问以国事。孟子在滕国居住了近三年的时间,方才返回故里邹地。


滕文公不止一次地对孟子提起“滕,小国也”。滕与齐楚大国为邻,“事齐乎?事楚乎?”齐国人准备扩建薛国之城,滕文公说“吾甚恐”。“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可以想象,凡说到滕乃小国之时,自知无力与大国抗衡的滕文公都面带凄惨之色。孟子相见之初就看出了滕文公有忧虑大国入侵的心理和国小难以自强的悲观情绪,在宋国第二次见面时他就给滕文公鼓劲加油,打消他左右不定的思想。“犹可以为善国”一句话,使滕文公豁然开朗,树立了自信和目标。是啊,平民以圣贤为师,笃信力行,也可以为圣贤。小国不与大国争霸,他奉行王政,我实行仁政,国小又怎么样,不是照样能有一番大的作为吗?滕文公对孟子的学说彻底信服了。岂止治国之策,就连其父滕定公去世后的治丧之事,滕文公两次派人到邹向孟子请教。


滕文公礼贤敬士以求自强图存,孟子传尧舜、性善之道当仁不让,滕国的仁政就这样产生了,“善国”方略得以实施。孟子在滕国留下了治国“民事不可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等至理名言,以及对百姓推行井田制,耕者九一的仁政办法。


国内开花,香及国外。滕文公效法先王,实施仁政,多有善举,在国内很快就见到了成效,滕国周边国家的士人得知后倍受鼓舞。《孟子》记述,楚国有个叫许行的人带着数十个徒弟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请求在滕国安家落户,愿为子民。宋国的陈相与他弟弟陈良带着农具来到滕国,对滕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也自愿做他的黎民百姓。滕国虽小,兴于内而睦于外,有了感召力、亲和力,已成为孟子所预期的“善国”。


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滕文公去世,这时孟子正在齐国为卿,闻得此讯后,他专程到滕国吊唁滕文公之丧。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也就是滕文公去世后的第32年,滕国被宋国所灭。就在这一年,灭滕攻薛的宋国被齐国灭掉。又65年(前221年)秦独霸天下,秦王政称帝。


在礼崩乐坏,诸雄争霸的战国时代,滕国在滕文公一世能够行善为仁,独树一帜,赢得生前身后名,应该说滕文公为国为己都取得了当时的最佳效果。试想,孟子为什么没有给滕文公设想快速发展成为大国的道路,而是说“犹可以为善国”?这固然与孟子推行的性善学说分不开,可是以当时的情势,小国走向大国谈何容易?稍有争强图霸的动向,就会给虎视眈眈的大国以讨伐的理由;而为善之道,才是克己复礼、近悦远来的优选方案。


朱熹在《孟子》注中说:“滕国偏小,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泽亦足以济天下矣。圣贤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以朱子之论,这么小的滕国能够做到“善国”,为天下行仁政作出榜样这就很了不起,作为“至公无我”的圣贤还有什么比这更可贵的呢?


朱子有如此想法,后来的学士、官员于滕县(今滕州市)触景生情,也多有感怀赞叹的诗文。明代湛若水《吊文公词并序》有言:“余入斯境,履地怀贤;战国之君,惟公一人。”丁鸣春谒滕公祠赋诗“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学校井田垂世范,千年遗爱并甘棠”。清代曹贞吉《过滕县见行井田处偶成》长诗末句云“君子道其常,但使吾说存。王道无近功,成毁安足论”;王政登临文公古台留句“效法必能成不日,流风犹自忆甘棠”;张问陶有诗“国善何妨小,滕文此旧彊”“井田滕县雨,篆籀峄山云”。滕文公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还为滕地留下了宝贵的人文遗产。


滕人为纪念孟子、滕文公的善行美德,曾在滕县城东关南首(今滕州城内)建有文公祠、上宫馆、善国门,现已不复存在。当年滕文公礼遇孟子的滕国故城遗址尚存,1990年代之初已修葺一新,对外开放。近几十年来,在宣传滕州的书刊上经常看到“素有滕小国之称”的句子,这很让人费解。滕国原本小国,滕文公每提及此言辞甚哀,现今谈到“小国之君”亦有讥讽之意;再说当年除几大国之外,小国星罗棋布,据苏子瞻说“昔周之兴,文王、武王之国不过百里”,也算不上大国,“小国”何奇之有?“小”妄称“大”,让人不耻;以“小”为荣,亦是笑谈。滕文公行仁政、为“善国”,光于前,誉于后,宣传滕州“古称善国”那才是美谈。善国之“善”,人所共仰,向善、扬善,知善、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善莫大焉!


编辑: 孙南邨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