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书虫闲话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1-2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马兆琪


作为一只颇有年岁的老书虫,我觉得书真是个好东西,我得说,有书读的日子都是好日子。


已过知天命的年龄,但我和书结缘已超四十年。还记得小时候——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上小学一二年级的光景吧,那之前除了放牛、牧羊、打坷垃仗外,我们几乎没有别的课余生活可言。但是,自从我在外地求学的四堂兄(兆信)放寒假时,买了一些书和连环画带回家,就一下子改变了我们一众小兄弟的生活。现在依然能记起书名的尚有两种:《唐诗三百首》(繁体竖版)和《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些书都放在四哥的二哥(兆礼)家里,一放学我们就拐到二哥家,由他读给我们听,然后我们再背给他听,或者我们自己翻看几页,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一来二去,我就迷上了课外书。


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我把从舅家四表哥那里拿到的几套当红武侠小说,像《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一股脑看了个遍。有时候夜里热得不行,而故事情节又太过吸引人,自己不愿“且听下回分解”,于是就在堂屋水泥地上铺一张凉席,连枕头不要,仰面朝天躺下,右腿搭在左腿上,看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虽然时有蚊子光顾,也顾不得许多,巴掌响后换个姿势继续看下去。


随园先生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但老是借着读也不是办法,难以满足自己寻书看的强烈欲望,所以有点零花钱,我是基本都用在了买书上面。从小学时买连环画开始,到了中学买《飞鸟集》《园丁集》《暴风骤雨》等,然后高中时从牙缝中抠出了《故事新编》《欧也妮·葛朗台》《中学生阅读》等书或杂志,再到大学时买了《中国史稿》《西游记》《穆斯林的葬礼》等等,这一路走来,到后来参加工作时,刨去一些借出无返的之外,也得有一两百本之多。在那个生活普遍拮据的年代,买这些书无疑算得上一笔不菲的花销,其中除了父母的支持,自己不得不节俭的生活方式也是功不可没的。


工作后有了工资,尽管不高,但买书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需要成算了,所以会时常买些自己看中的书回来,后来也越买越杂——文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科学的、地理的、哲学的、艺术的、方志的,还有各种工具书和杂志等等,只要自己觉着喜欢,基本从不空手。远的不说,单就今年暑假里,没舍得外出旅游,却在书友群里购得了一套中华书局老版的《全唐诗》和线装的《全唐诗话》,花去我一千多书款。


连同老家的,我现有新旧八个书柜(橱),而且都挤得满满当当,保守估计数量应该超过3500册。为了纪念四堂兄和二堂兄当初给我们的阅读启蒙,我于2020年专门从孔网寻购了一本中华书局于1978年1版6印的《唐诗三百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9年1版6印(可惜没能淘到更早版本)的四本一套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至于读书的好处,或者说功用,古今中外的名人方家都有很多评论,我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免得贻笑大方。但我觉得,书这东西好就好在,你读着读着,内心会自然涌出一种想动笔的冲动。高中时读过席慕蓉和汪国真后,就写了几句朦胧诗;大学时阅读视野豁然拓宽,也过目了一些社科、文史类的书籍,那时写的散文《春节和元宵》,还邮寄给了时在枣庄师专(现枣庄学院)读中文的堂兄兆铸,也曾得到他们教授的肯定。不过,那时也就仅限于写着高兴,基本没投过稿。从教后陆续写了些散文、诗歌、随笔、评论和小小说投稿,也有些作品散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滕州日报》和《善国文化》等报刊或公众号上,还是蛮有收获的。


其实,读书真正的收获,是将我带进了学术的新天地。2008年开始,我先后编写了历史剧《非攻》、辑注了《古代田园诗类编》三卷、《滕县咏古诗集》和《微湖古咏》各一卷,并著有《励耕居诗存》《古滕岁时记》和《新疫复学日志》各一卷。去年秋季学期开始,我对《滕县志》中的两篇古文《学田记》和《性善书院记》分别作了考订和校注;而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又对历代各版《滕县志》的序、跋、凡例作了整理和校对,取名《明清民国<滕县志>序跋凡例汇校》,而且在上个周末基本完成了二校的工作。这其中的辛苦和执著,没有写过书和没有做过考校工作的人,是难以体会的,然而我却自得其乐。


照滕州本地的话说,我已经五十挂零了,短暂的人生旅途已过大半,加之繁重的教学工作,我现在深感时间的拮据和宝贵,所以希望在人生的后半段,能够沉下心来多读些有益的书,多做些有益的事,给孩子们留下点可资借鉴的东西。话说到这里,令我甚感欣慰的是,从医的女儿其文字组织能力之强,颇令我惊讶!现在她正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进行着第四部网络小说的写作,目前已完成20余万字,据说挺得她的读者们的好评。


以上把自己的阅读启蒙以及三十余年的读书和写作经历,做一简单梳理,算作是一只老书虫的心路历程吧。当然,如能因此带给读者朋友们些许有益的启发,那也将是我读书生活的收获。


编辑: 马兆琪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