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万顷(滕州一中2021级24班)
若把“归来”比作一道菜,它须得有旧日的拥有,以及拥有后的失去作为汤底。再辅以“获得”二字,才有味道。就像阔别故乡的游子重回旧地,放浪形骸的浪子改邪归正,流离失所的人民将旗帜插回旧都。若仅以“获得”烹菜滋味太淡,不愿下口。
正因如此,每当我们谈起归来时,我们的语调总饱含着情感。那或许是归乡的兴奋而又彷徨,归正的骄傲而又惬意,归都的喜悦而又悲痛。家人是否还在?我曾经伤害过他们太多。这一路走来,失去了多少同志?这些复杂的作料成就了归来的特殊风味。
但,若以烹调作比,那“拥有与失去”为汤底,复杂的情感为作料,“获得”为烹饪手法,我们不难发现,这缺少了一份主菜,它是不完整的。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游子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才踏上归乡之途。浪子是因为自省与懊悔,才走向归正之路。人们是因为对国家的热忱,才打响归都之战。如此不难得出:归来二字的主菜是爱,是热忱,是自省,是坚强,是向上,是高贵,是尊严,是伟大,是人类灵魂中一切发光的东西。归来需要它们。它们赋予归来意义。
孟子曰:“仁义礼智,非有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刚出生时,我们拥有最纯净的灵魂。而后落入世间浊淖污泥之中,摸爬滚打,“舍则失之”。很久之后,重又开始追寻这种至真的境界,期待浮游天地之外,洗尽世之滋垢。然而孔子有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圣人也要历尽一生,才能回归到刚出生时本真的境界。抑或是这追求的过程使他成为圣人?所以在这漫漫求索路中,只有兼重内美修能,体悟年岁不与,朝乾夕惕,以尽几力,才能成就归来之境。
其实又何必苦苦追寻此等境界,我们不过凡人,而非圣人。只用以“归来“之心,烹调好人生之菜,不断获得灵魂的闪光之处,哪怕生命走到尽头,我们也可以坦然地说,我们曾在归来途中砥砺前行,不悔一生。 (指导教师 陈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