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朋友的味道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2-0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计雪璐


25岁以后,我的朋友开始变成具象化的食物。


刚工作那会儿,坐我隔壁工位的是一个山东小姐姐,对一切面制品有着异乎寻常的痴迷。每天早晨,路过她的工位,一股混杂着油脂芬芳的气息便会霸道地席卷你的鼻腔——且不提金黄的锅贴,更不说咸香的糁汤,还有那棕褐的辣汤,飘着金黄的蛋丝和碧绿的香菜碎,隔着老远都能闻到一股浓郁的胡椒味……当然,见得最多的还是菜煎饼。 


我这位同事兼朋友的菜煎饼,是她自己做的。长条形的煎饼用小鏊子烙得金黄,折成两折满当当地塞进三明治袋里;橘红的胡萝卜丝、金黄的土豆丝、薄薄的蛋皮,再配上煎得稍微泛点卷边的火腿肠,在辣椒、胡椒和孜然的配合下静静地卧在饼皮里。菜籽油的加入并没有带来多余的油腻,反倒赋予了整个煎饼以外酥内软的特性。


我一直觉着,这和满大街都有的山东杂粮煎饼区别不大,实在没必要天天起个大早自己做。可她却坚称,她们滕州的菜煎饼天下一绝,绝非外面那些冒牌货可以比拟。都说吃人嘴短,想着她吃煎饼的时候大都会分我一口,我也就默认了她的话。


周末的时候,我们两个外乡人也会凑在一起吃点好的。我也曾试图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拼凑出她老家美食的模样,在当地寻觅相似的食物,可总是形似而神不似:苏州的藏书羊肉虽然也是熬得雪白的汤,但就是少了一股鲜味;焖肉面比起她们本地的大肉面,总是多了一丝诡异的甜味;最叫她抓狂的是白粥,她一直声称,苏州本地那玩意儿只能叫稀饭,和粥完全不搭边……看着她那落寞又烦躁的侧影,我想,也许她不是在挑剔吃食,她只是想家了。


三年的时间说长也短,我们在这座小小的城市里拼命成长,工作换了一份又一份。她早已习惯早上来点粢饭团、泡泡小馄饨或是泡饭垫垫肚子,也开始接受苏州本地的面条都是机器压出来的,比不得手擀的来得劲道。只是,几年不见,她的脸在我的脑海里逐渐幻化成了一张巨大的菜煎饼。每每路过煎饼摊、烧饼铺,都会想起和她一起躲在摄像头死角啃煎饼的日子,也特别想尝一尝她口中天下无双的地道滕州菜。   


其实,年岁渐长,不仅仅是同事,这样的情况在我其他朋友身上也有体现。童年好友的脸逐渐变成了中学食堂里炒卷心菜的样子,软趴趴地耷拉在乳白色的饭盒里,唯有叶边一点娇嫩的绿色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大学同学则成了校门口豆沙小圆子的模样,平静的紫红色豆沙下是一片沸腾的滚烫;实习时的带教老师则是菠萝咕唠肉的代名词,鲜艳的红,耀眼的黄,浓油赤酱又不过分张扬, 拉扯着懵懂的我一步步走进社会……时光飞逝,他们的脸早已迷失在记忆的长河里,唯有和他们一起吃过的美食依旧以无声的方式提醒着我他们来过。


而当我的朋友们奔向天南海北,他们的脸所对应的食物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带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定居东北的同学的脸逐渐变成了锅包肉和干煸豆角,一如他逐渐硬朗的口音颇有嚼劲儿;在美国上班的则成了玉米片,嘎吱嘎吱又酥又脆,言谈举止间却总是带着一股又饱又饿的感觉;杭州的那位本人看着倒是没什么变化,可每次视频聊天,我的眼前总是会幻化出一条巨大的西湖醋鱼……我一直不明白这种“朋友食物化”的感觉到底从何而来,或许是身处之地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气质;或许是他们从未变化,只是距离的阻隔让我无法再感知有关他们的生活细节。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自此以后,每一种地域性美食都有了一张脸,满满的都是我与朋友们的心灵交接的纽带。


现在的我选择食物,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怀念我那渐行渐远的青春,即便相隔万水千山,只要那些食物一端上桌,那些见证了我年轻时肆意与张扬的朋友们就好像依旧坐在我身边。我们举杯畅饮,共话未来,时间就在这一刻达成永恒。


编辑: 计雪璐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