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闪耀在大西北的教稼之光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3-07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杜永光



古老周原、潋滟渭水是周文明的起源发轫之地,而今闪烁着耀眼的教稼之光。


去年深秋,我和滕州市老科协的同事千里迢迢,辗转来到中国农科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拜访枣庄市老科协的荣誉会长、元宝枫之父王性炎教授。


走进校大门,迎面绿茵茵草坪上,横卧一方浅枣红色花岗岩长条巨石,上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八个黑金色大字熠熠生光。望过去是砖红色办公大楼及辅楼,楼前广场高台的立面刻有“诚朴勇毅”校训,意思是须以诚为本、以朴修身、以勇求进、以毅建功。


大学地处我国西北略显偏僻,然“大先生”云集,大师光芒闪耀!轻步转过办公楼去,图书馆楼前耸立一排碑栏群,闪烁着西农记忆的光辉,昭示着西农精神,薪火相传,弦歌不辍。有毛主席赞誉的西农校长辛树帜、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虞宏正、中国农史学科奠基人石声汉、中国现代农田水利学科创始人沙玉清、中国昆虫分类学重要奠基人“蝶神”周尧、一个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的首批院士赵洪璋、中国小麦条锈病防治的开拓者、工程院院士李振崎……浮雕头像加生平业绩简介,好似中国教稼领域翘楚又在聚会。王性炎教授当之无愧属于这一群体,因九秩高寿仍健在,故没在碑栏中。


放眼望去,偌大的校园到处是绿,是树,是各种树阵,树阵下落叶铺盖的地面,放置若干组石桌凳,校园更像是整理后的森林公园。沿着图书馆南面林荫大道走了约二十分钟,到我们居住的外专公寓放下简单行李,又出校园赶往王教授家中看望。教工宿舍区在校大门口街的对面,这是八九十年代建的单元楼,没有电梯,王教授住二楼,教授家的保姆阿姨迎到了楼下。家中宽阔、整洁、简单,老式布艺沙发,铺着洁白沙发巾,木茶几上摆放着刚切好的水果,沙发靠背墙上面,悬挂着一幅教授陪伴夫人察看元宝枫苗圃照片,教授探身指着幼苗,目光炯炯,深情凝视,夫人微笑着。眼前的教授同照片上一样有神,只是面容苍老了许多,去年夫人也离他而去。说话拉呱自然离不开元宝枫,教授反复嘱咐,管理好滕州元宝枫基地,那是中国老科协颁发的第二块示范园牌子,要发挥示范作用。还不断介绍增加种植元宝枫收入提高效益的方法途径。电视柜上花瓶里一大束干花形状漂亮奇特,吸引了我的目光,走近仔细一看,是硕果累累的元宝枫,旁边还摆放着两瓶元宝枫酒,教授介绍说,这是一家企业新研制出的产品。我崇敬地望着教授,他真的是脑子里想着元宝枫,心里装着元宝枫,家里也满是元宝枫呀!突然想到,前一段时间,他发在微信中的拜年录像,也是说:元宝枫红,福满枝头;元宝枫果,吉祥如意;元宝枫茂,事业兴旺。祝元宝枫为大家带来无尽的好运与福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采集元宝枫翅果,试验土法榨油,研究了一辈子元宝枫,教授就是中华瑰宝元宝枫的化身!


外面路灯已亮起来,王教授的助手张博勇教授开车来接我们去吃晚餐。教授1992年从西北林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全身心主持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元宝枫开发利用研究”,在那时,张博勇、樊金拴、王迪海等就是学校研究团队重要成员,如今,张教授及樊教授、迪海教授已经接过了学校和老师元宝枫研究的接力棒。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如今学校占地面积近6000亩,涉及农林水三大领域、79个本科专业,19个学科排名世界一流学科。北校区三号教学楼,西式风格建筑,整体三层,门脸主楼七层,顶层像是钟楼,这座楼就是1936年落成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大楼,悠久岁月为整座建筑披上了一层烟黄色彩。她如同一位九秩老人,看尽花开花落,历经风云变幻,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大师和学子,进进出出在这里,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现代“教民稼穑”之为,衍生出多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人故事,成为了兴农强国的凝固音符。


有幸在这所名校驻留两天,校园的早晨像是一幅大地作纸、阳光作笔创作的巨幅画。早餐前我漫步在校园,经过各种树阵园子,当第一缕阳光斜射过来,紫荆园、银杏园、枫树园、梅林园、海棠园和百竹园的光影,各不相同,形成的景致各有千秋,紫荆、银杏修长,海棠及梅树婀娜,百竹园的光影最是多彩,外面的竹子磊落,里面竹子躲躲藏藏。清新空气经过不同树阵的加工,味道也各不相同,鸟儿的鸣叫和飞翔,听起来,看起来,倒好像一致,各个园子都在显眼位置立了块景观石镌刻着各自园名,形制也较一致,有的还镌刻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弘毅”等《论语》精句,这使我想起母校曲师大的校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想起了曲师大图书馆入门牌坊上镌刻的“就道”“弘道”,两校虽然相隔千里,孔子文化一脉相通,教稼、教书,同为育人。一会儿校园里,学生们的身影也渐渐多了起来。


校园的晚上寂静而又灵动。晚餐后我散步在校园,新月照耀下的一片片树阵,静静地陪伴着模糊的月影,唯有一座又一座树阵中的各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楼,灯火辉煌,明亮剔透,但,也是静静的。走近林学院,这所大学历史最悠久最具传统优势的学院,从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森林组,历经90年建设,已发展为涵盖农学、工学2个学科门类,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发展的学院。又悄悄走进大楼内教室旁,楼厅过道摆放着学院介绍、专业介绍、教师介绍,透过玻璃门窗,高大宽敞的教室内,同学们散坐着伏桌自习,浅黄色课桌椅看起来结实精致,像会议室用的,不是我们八十年代初上大学时用的枣红木制桌椅了,桌上也没像我们堆放那么多的书本,却放着笔记本电脑。又悄悄走出大楼,看见大门口还挂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西部森林生物灾害治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两块牌子。 


晚上九点多,新月已上升到头顶,学院楼之间及去学生宿舍的道路上,三五成群步行的、骑车的,渐渐涌动起来,同学们陆续下晚自习了。夹在中间行走,听着他们的说笑,好似回到大学时光,那时回宿舍每个同学手里都会提着暖瓶,因为洗脸烫脚喝水,都需要热水,宿舍的洗刷间只有两排自来水龙头,开水房离教室近,离宿舍远。现在,大学生宿舍都配有热水器,下了晚自习回宿舍,他们手里不再需要提暖瓶,脚下却多了代步的电动车或山地车。



西农教稼的陪伴是土地,师生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学校元宝枫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设在扶风县的宝枫园林科技公司,王教授执意要陪同我们到基地参观。


第二天吃过早餐,赶到教工宿舍区,九秩高龄的教授穿戴整齐正站在楼下等待,听保姆阿姨和同去的教师说,他早早就起来了,劝也劝不住。老爷子一生看书、教稼、写书,教室、林下、试验基地,形成定式,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车在高速路上行驶一段时间,路两旁的树种变换成元宝枫,渐渐越来越密,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中途,停下来参观了宝枫园林科技公司和绿美苗木的交易市场,在扶风元宝枫试验示范基地、科研试验区,下车驻足浏览。这是一片大约五到七年生的元宝枫林子,横看竖看侧看都成行,修剪管理得整齐划一,林下间作套种着茶花、百合。教授与林子的承包人及他的学生在现场反复交谈,话题大约都是如何增加林下间作的效益。深秋已近冬天,野外的秋风凉气没有吹淡教授丝毫谈兴。我由衷感到敬佩,这是教授对种植元宝枫农民的责任所致,收入确实决定着能否坚持下去。但是,衡量农林业的效益仅仅以实现的金钱计算吗?2022年9月,中国林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封加平在北大作学术报告,大篇幅谈到国宝级树种元宝枫油富含神经酸,谈到科学家王性炎教授研究元宝枫的重大意义。这种国家独有的农林业资源提供高质量的生态发展和生活,需要时间支持,需要社会力量支持,包括工业企业的反哺,这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课题。


中午,来到陕西省种植业试验示范中心的桥头羊肉泡馍店,随行的老师们建议午饭就吃这家羊肉泡馍。进门,老板热情招呼坐下,看来熟门熟店了,后来听说这些年师生们到基地作课题,与教授一道,常在这家吃,干净、实惠、压饿。说话间,一大海碗羊肉泡馍端了上来,尖尖的,羊肉上面撒了葱花香菜,肉下面汤里泡着刀切的厚厚的炕饼和麻花碎,品尝了一口,羊肉及汤鲜而不膻,香而不腻,炕饼麻花配上羊肉,很有嚼头,价格也不贵,每碗30元。教授也在专心吃着羊肉泡馍,吃前,先拨出小半碗给了随同的年轻老师,怕自己吃不了浪费。


一个出生在长江流域的南方人,教稼于黄河流域大西北逾一甲子,沐浴着西北风沙,习惯了当地农民吃食,研发出国之瑰宝,延续了古老周原文明,有以王性炎教授为代表的群体民族之光,复兴的前程将更加光芒灿烂。


眼前的王教授,慢慢幻化成一株苍劲的元宝枫,坚韧地扎根于这片厚重的黄土上,越长越大,越长越高,长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高山!


编辑: 杜永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