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书卷多情似故人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4-23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任泽健


记忆中那些关于读书的碎片,让我想起明代于谦的诗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老家,一个离县城50里的小村。20世纪70年代,一个温饱还没保证的年月。不知何时,我产生了对书本的极度渴望。渴望看到书,在那个书刊贫乏的年月,真比登天还难。


一个冬天的晚上,我在本村一位教师家里看到一本《红楼梦》,便哀求着借阅。回到家,偷偷地不愿让别人看见,半懂不懂地看着,遇到不认识的字句就跳过去。


第二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床头找那边书。可是没有,我失望极了。后来问了父母,才知道,书被本村小队长拿走了。因为,他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而且他坚持这是他家的书。父母亲碍于情面,又怕干部,没有拒绝。我一下子陷入了绝望。


怎么办?怎么办?


记得那个晚上,我在小队长家里待到很晚。天气很冷,外边很黑。因为自己的胆怯,书并没有要回来。


借了书,不能还,这成了横在我面前的一道坎,至今迈不过去。那时心里的委屈无奈无处诉说。



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乡村学校就读的。也许因为自己的好学,老师们很看重,推荐到镇上参加比赛。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的傍晚,我们三五个同学步行回家。“边走边聊,不觉已是暮色苍茫”——我脱口而出。同学们纷纷称赞我的文采。


不久,这次比赛的结果出来了,我是唯一一个获得二等奖的。


喜气洋洋地去领奖。奖品是一个色彩鲜艳的搪瓷盆,上面写着红色的字——“新华书店颁奖1980.5”。


第一次与书店结缘,虽没有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书,但这奖品还是让我兴奋了很久。



读初中后,我对书的渴望越来越强烈。此时,二哥已经读高中,而且还当上了班长、学生会干部。每周回家,与二哥的交流,既满足了我对外边世界的好奇,又为我打开一扇小小的窗口。


二哥常常给我带回各种书籍。特别是暑假,一次带回一捆书,那真是很解渴的幸事。


我至今记得一本精致的《世界地图册》,让我爱不释手。


这些书,一部分是二哥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一部分是他省吃俭用买来的。


自己买书,竟然成了我的强烈愿望,一个不敢示人的秘密。



初中毕业考后,等着录取通知。因为几次模拟考的成绩,我考上城里的高中已无悬念。但,近视成了困扰。跟着家人第一次进城,到人民医院验光配眼镜。城市的车水马龙让我目不暇接。从人民医院出来,七拐八拐,找到了新华书店。抬头看新华书店几个字,很气派。


第一次走进新华书店,我还是被震惊了。高高的柜台后面,一排排书,整齐摆放着。我极力踮脚,往里面看。透过玻璃窗照射的阳光,打在书上,熠熠生辉。


最后,我选中了一本,《聊斋志异》上下两册,价格大概是2元钱。付了钱,工作人员还认真地为我盖了书戳。


这是我第一部自己花钱买到的课外书。这之前,我班的同学,曾用了十多元买过一套北京海淀区编写的数理化课外书。因此,这个同学成了学校的明星。



进入大学,可以阅读的书很多。我那时最爱看的是文史哲美学之类的书刊。已经工作的二哥资助我报名参加了中国散文诗创作班函授学习。写作,成了我的最大爱好。


因为爱好文学,并且在报刊上发表了小说、散文诗等,有时,老师也愿意把他们的书借给我看。


在学校举办的一次征文比赛中,我获了奖。记得颁奖是在教学楼前进行,我们席地而坐。当宣布我上台领奖时,得到的竟是十几本书,其中一套唐弢主编的文学史,我很喜欢。同学们也很羡慕。


如今这套书,还放在老家的书柜里。虽然积满灰尘,早已不再阅读,但关于书的故事,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阅读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购书、藏书、写作,我乐此不疲。


我家,离书店很近,时常在晚上散步时,不自觉就转到书店。翻翻书页,闻闻书香。遇到喜欢的就买几本,带回家慢慢阅读享受。


朋友们知道我爱看书,常常让我推荐书目。我会把最新、最值得读的书推荐给他们,有时也会买来相赠。


随着微信的普及,我还建起了阅读群,朋友们线上分享,线下交流。我的小书屋,成了朋友聚会的好地方。


有书相伴,心安踏实。


编辑: 任泽健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