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士瑞
以智谋杀人者,“二桃杀三士”算得一个典型案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三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此三子勇猛过人,有缚熊搏虎之力,但居功自傲,骄横难制。为免造成祸患,殃及君王社稷,国相晏子巧设计谋,分桃论功,引三士互争,成功除之。
晏子为何要杀“三士”?谁是藏在背后的凶手?此事说来话长。
自周室倾颓,诸侯崛起,天下已成臣强主弱之势。周礼已被弃之敝履、扫荡一空,君非君臣非臣,谁的拳头硬谁说了算,完全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不仅不好带,主子往往会成为奴才的砧板之肉。据后人统计,齐国国君39位,臣子弑君12次;鲁国国君36位,臣子弑君5次;卫国国君43位,臣子弑君5次……
齐国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但到了后期君权已衰,至齐景公时期,田、鲍、高、栾四大家族兴起,其中以田氏家族最强。田氏不断收买民心,声望越来越高,百姓纷纷来投,“归之如流水”,逐渐威胁到齐国公室,齐景公的王位岌岌可危。晏子看到这种情况忧心忡忡,长此以往,齐国必将归于田氏。作为辅佐过三代君王的老臣,自然不希望田氏篡位的情况发生,便千方百计制约田氏的扩张。
而三勇士之一田开疆就是田氏家族的人,作为国君的保镖、护国将军,一旦反叛,后果不堪设想。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惺惺相惜,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遇事共进退,三人如果联合作反,更是无人能制。更何况,此三子恃功自傲,好勇斗狠,为所欲为,目无尊上,莫说晏子,就算齐景公,也未必放在眼里,如果不是礼遇有加,也难保不拔剑相向。武器虽强,倘若不受控制,那便成了凶器。也就是晏婴所说的:“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危国之器也。”
既然已确定了刺杀目标,大王直接一道指令不就结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嘛。且慢,君叫臣死臣还真不会死,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弑君事件了。前面我们说了,当时礼崩乐坏,孔子刚刚冒头,在列国到处碰壁,儒家文化还未盛行,臣子对君主还没有那么愚忠,哪会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一直到汉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复洗脑之后,臣子才会膝盖一跪脖子一伸甘心就戮。
没关系,不听君令,还可以设鸿门宴嘛。预先埋伏五百刀斧手,三人一来,即可乱刀分尸。或者万箭齐发,射成刺猬。可惜此事有风险,杀人需谨慎。三人个个都是万人敌的角儿,而且走到哪里都佩剑在身,杀人和反杀经验丰富,万一走脱一个,后患无穷。因此,齐景公才说:“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虎狼凭爪牙杀人,匹夫靠拳脚杀人,刺客靠刀剑杀人,天子靠权威杀人。只有文士,靠笔尖唇舌杀人,不动声色,无声无息,杀人不见血,取命于无形。
晏子深知三勇士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乃有勇无谋之辈耳,兼且争强好胜、意气用事,所以针对此项致命弱点,上上之策,莫如施用分化离间之策,使他们从内部瓦解,遂设下分桃论功之计。
为什么选取桃子呢?除了味道甘甜鲜美外,还是福寿的象征,在春秋时期应该属于流行的水果了,卫灵公就曾和宠臣弥子瑕共食一桃。当然桃不桃不重要,没有桃子也可以是梨子、杏子,重要的是“计功而分之”。充分体现了晏子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三勇士性格、功绩、勇力的全面深入了解。
顾颉刚在《国史讲话·春秋》中说过,当时“最典型的武士,把荣誉看得重过安全,把责任看得重过生命”。当齐景公下令“计功而分桃”的时刻,桃子已经不再是桃子,它代表着功劳、荣誉、地位。
谁愿意屈居人下呢?此三人又都是争强好胜之辈,何况在正式外交场合。得到桃子,意味着功劳被国君和众人认可,美名远扬。分不到桃子,意味着自己功劳小,勇力不足,不如他人,并且扬名国外,天下皆闻,还有何面目立于人世间?晏子此计,堵塞了三人所有的退路。本来牢不可破的一块坚冰出现了裂痕。三人此刻忘却了兄弟之谊,竞相凭功争桃。
公孙接抢先表功:我曾经干翻野猪和猛虎,为国除害,谁人能比!得意洋洋上前取桃。
田开疆紧随其后:我曾带兵打败敌军,保卫祖国,谁人能比!理直气壮上前取桃。
桃子已无,古冶子大怒:老子比你俩强多了!我曾下河杀鼋,救了国君的性命。此功盖天!你等速速把桃还来,否则老子宰了你们!一面说,一面拔剑相向。
公孙接、田开疆一听,确实如此。怎么办呢?两条路:或者以刀兵相见,杀个你死我活,或者把桃子交还。我们兄弟向来情深意重,岂能为一个桃子自相残杀?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古冶子的三尺剑锋之前,让我们乖乖把到手的桃子放回去,岂不被世人看作害怕古冶子的胆小鬼?我们素来以勇力闻名,今日桃子一退,面目全无矣!
为理,我们还桃;为名,我们将以死明志。于是,退还桃后,双双抹了脖子。
古冶子大惊,后悔莫及:兄弟三人死其二,唯我一人独活,是违背了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啊!兄弟两人是因我炫耀功劳、出言侮辱而死,我是杀人凶手啊!我竟然做出这样不仁不义的事,不敢以死报之,是没勇气啊!兄弟二人虽死,却保全了名节,为世人称颂;我若活着,必被天下耻笑为胆小鬼。不行,我也得死!
于是,也抹了脖子。
事情悲壮而圆满地收官,晏子不费一兵一卒,除掉了威胁国君的心腹大患。
至此,元凶浮现,真相大白,三士所争者,名也。杀此三人者,非桃也,亦非晏子也,实乃三人之名利心魔也。
古往今来,世人所图者,不外“功名利禄”四字。有的人想要成就不世功业,有的人想要名垂青史,有的想要家财亿万,有的想要高官厚禄。
无欲则刚,有欲则受制于人。多少豪杰,羁縻于名利之笼,相争相残,前赴后继,甚至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始终不悔。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名利是永远的赢家。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看你争我抢,头破血流,不禁暗笑: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