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酋比酒香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6-14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刘绍义


在古代,“酋长”的“酋”字当“酒”字讲。这个“酋”字没有水,只有从酒瓶中冒出来的酒香气,所以我说,“酋”字更比“酒”字香。


《说文解字》曰:“酋,绎酒也。从酉,水半见于上。”清人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时也说,“绎酒”就是“日久之酒”。可见“酋”就是“陈酒”的意思。


甲骨文的“酋”字,是个会意字,下面是一个盛酒的大坛子,上面“三竖”代表酒坛里冒出来的酒香气。《吕氏春秋·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墨子》:“妇人以为舂酋。”这里的“酋”都是“酒”的意思,与“酋长”没有丝毫关系。


从“酋”的会意性上我们可以看出,酒与盛酒的容器密切相关。如今,与“酒”有关的汉字还都带有代表酒坛子的“酉”字,造酒叫“酿”;卖酒叫“酤”;斟酒叫“酢”;进酒叫“酬”;薄酒叫“醨”;厚酒叫“醹”;滤酒叫“酾”;美酒叫“醑”;赐酒叫“酺”等等。就连配合的“配”字,当初也是为了调配酒而造的。


没有这些可以密封的酒坛子“酉”,就没有香气袭人的美酒供大家品尝。所以说,“酋”字才是真酒,不用在媒体上做广告,那冒出的香气就是好酒最有效的商标。


好东西最容易被人借用,再加上“大酋”是指专管卖酒的官吏,《说文解字》曰:“大酋,掌酒官也。”“酋”字被部落首领借走戴在自己的头上,就是很自然的事了。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卉服之酋。”左思《吴都赋》:“儋耳、黑齿之酋。”以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的“二贵酋名”“诋大酋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等等,这里的“酋”就不是“酒”的意思,而是“酋长”“头领”的意思了。


“酋”字作官衔用了,总得有个字来代表“酒”呀,人们便在代表酒坛子的“酉”字旁边加上三点水,于是,“酒”字便由头上的香气变成身边的水珠了。本来“酉”字里面已经有了该有的水,即“从酉,水半见于上”,如今又给它加上多余的水,这让那些不法分子受到了启发,动了歪脑筋,把已经酿好的酒再加点水,这样便出现了大量的假酒。这也许就是人类勾兑假酒的开始吧。


编辑: 刘绍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