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绍义
我的同事朱老师,光荣退休了。
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朱老师却还在学校里忙活。有同事问他:“你不是退了吗,怎么还来上班?”朱老师说:“领导安排的几件事,还没完成。”我调侃道:“老朱是一名合格的老兵,要站好最后一班岗。”说是调侃,其实还真不是玩笑,朱老师的确是一名“合格的老兵”。扎根乡村教育这片沃土,辛勤耕耘四十载,无论走到哪一所学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学生,朱老师总是凭着一颗爱心、责任心,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扎实完成每一项工作,认真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
20世纪80年代,意气风发的朱老师由学生变身老师,走上了乡村学校的讲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开启了自己的乡村教师生涯。
朱老师家住城郊,距离学校较远,最初,他吃住在学校,只有到周末才能回家一趟,后来结了婚,为了照顾家庭,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其中的艰辛,只有工作在农村的教师才能体会得到。然而,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了朱老师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他深知教师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而这桶水还必须是常换常新的活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吃得饱,吃得好。于是,朱老师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大大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短短几年间便成长为学校里的教学骨干。
朱老师学习能力确实很强。有一年,学校缺一名数学老师,领导找到朱老师,问他能不能改行教数学。因为他已经教了很多年的地理课,现在改教数学,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种情况一般人是不会答应的,可朱老师答应了。有人劝他:“你教地理轻车熟路,改教数学还得重新学习,这不是自讨苦吃嘛!”他说:“没事,大不了加加班,多学习学习,这不也是救急嘛,总得有人改行。”当时朱老师接的是初二数学,为了做好衔接,他提前把初一的教材找来细心研读,自己先熟悉教材,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初一过渡到初二。改行不仅要改变教学内容,还得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什么都得从头学起。开学后,朱老师明显忙多了,除了上课、吃饭,他基本上没离开过办公室,不仅钻研教材、教法,还要钻研课本上和课外辅导材料上面的练习题,以便在教学中自己的讲解能够让学生较为轻松地学懂弄通。遇到疑问,朱老师总是及时向其他老师请教,无论年老的、年轻的,他都虚心学习。朱老师不仅钻研教材,对学生也钻研得很透,哪个学生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经常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这种做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每到课间,朱老师的跟前围的学生最多,有的是主动来问问题,有的是朱老师专门叫来进行辅导。半个学期下来,他所带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下降,还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更加增强了朱老师的信心。朱老师带领着学生共同学习,他用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班级学习氛围浓厚,师生教学相长,到了学期末,成绩已经进入到级部前列。
最近两年,由于年龄较大,学校安排朱老师做后勤服务工作。工作内容的改变丝毫不影响朱老师的干劲,教室里,宿舍里,学校的每一个角落,经常会看到朱老师忙碌的身影,他背着工具包,上到爬电线杆修线路,下到疏通下水道,哪里有需要,朱老师就会出现在哪里,连学生都知道,灯不亮了,去找朱老师,以至于已经正式退休了,还在忙着学校的工作。虽然忙碌,却很快乐,几十年来,朱老师始终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他在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在学校,朱老师很普通,不声不响,埋头工作,“老黄牛”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大家的心里,朱老师一点都不普通。他真诚对待每一位同事,谁有事需要帮忙,他总是有求必应,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朱哥哥”。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不住校的老师一块搭伙做饭吃,朱老师就成了我们的大家长。每天上班,朱老师都会提前赶集买好菜、饭带到学校,中午放学后,他又切又炒,吃完饭还要洗刷,打扫战场,其他人只需跟着打打下手,享受美味佳肴。现在想来,心里依然暖暖的,回味无穷。
如今,朱老师离开了校园,回归家庭,开启了新的生活,收拾家务、照看孙辈、闲暇时骑行健身,每天过得充实而又快乐。朱老师又一次顺利完成了角色转换,祝贺“朱哥哥”愿你开心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