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大众新闻】【深读枣庄】借绿色动能走出转型新路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3-25  浏览量:  栏目:媒看滕州

骀荡的春风吹拂着鲁南大地,万物峥嵘,产业向绿向新发展。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面积45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22万,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2009年被界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国百姓祖祖辈辈信守的生存方式。因地制宜,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生存和发展。于枣庄而言,积极推动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地上能源代替地下能源,持续擦亮枣庄能源基地的牌子,才能走出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新路。

换而言之,枣庄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内生出新质生产力。

前不久,“小型氢燃料电池在枣庄小批量生产”的消息不胫而走,让老牌能源基地再次走进媒体聚光灯下。

如今的百年煤城,正澎湃出更多绿色新动能。

(一)

面对着资源枯竭、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转型之路如何走?枣庄给出了答卷——瞄准打造“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落地建设一大批锂电项目,锂电新能源产业全面起势、快速发展。

连日来,山东欣旺达新能源有限公司BEV方形铝壳电池产线扩建项目,工人正在对各种工艺、电气、仪表设备的性能以及生产装置系统进行联动运行调试。随着一块块104Ah动力电池电芯的完美下线,该项目已具备约4.5GWh/年产能,可以满足约120000辆高性能电动汽车的需求。

“目前产品订单情况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反映出市场对高性能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政府事务部经理李远东说,所有产线全部投产后,山东欣旺达将实现年产能50GWh,成为鲁南地区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配套生产基地。

做大做强锂电新能源产业,让枣庄找到了一条平衡发展经济和支柱产业转型之路,这不仅是枣庄结合国家“双碳”目标提出的发展战略,也是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剂良方。

目前,枣庄锂电企业发展到120家,锂电产业营业收入增长80%以上,入选山东省首批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百年煤城”正在向“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华丽蝶变。

(二)

随着机械臂高速运转,氢能燃料电池空冷堆石墨板点胶,与CCM、阳极/阴极GDL紧密贴合……3月5日,在协氢(枣庄)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氢枣庄”)生产车间内,裁切、检测、装堆各种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小型氢燃料电池正在小批量生产。

作为枣庄第一家以氢能燃料电池为主的氢能产业项目,协氢枣庄的建成投产是枣庄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枣庄实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何处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无疑是重点领域。枣庄市委书记张宏伟表示:“新质生产力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孕育新产业、重塑新动能,是老工业基地求变图强的必然选择。”

从“百年煤城”到“中国北方锂电之都”,再到如今枣庄正着力打造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通过其发展轨迹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城市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产业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基于此,试水氢能新赛道,是枣庄产业发展逻辑的必然。

因此,枣庄将抓住省里支持枣庄发展锂电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重大机遇,超前布局快充电池、氢燃料电池、钙钛矿电池等行业新赛道。

——2022年9月3日,欣旺达在2022中国(枣庄)国际锂电产业展览会上重磅发布了超级快充动力电池产品SFC480。这款产品不仅仅是充电快,更是里程无忧,在常温下续航里程可超700公里,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该电池长达10年质保。

——2023年9月8日,滕州金晶玻璃有限公司二线600T/D玻璃生产线升级改造为TCO玻璃产线项目成功点火。其所生产的TCO玻璃是钙钛矿、碲化镉及有机太阳能电池等薄膜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

——2023年12月16日,全市第一家以氢能燃料电池为主的氢能产业项目—协氢新能源枣庄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产品具有能量密度高、续航长、质量轻、补能快、规模量产成本低等优势。当前,小型氢燃料电池正小批量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山东省近期发布了《关于支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旨在全方位推动钙钛矿产业的加速发展。今年1月10日,枣庄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期间,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广部透露,“盯紧靠牢真爱华鼎锦纶、钙钛矿新型光伏、中创新航等重大项目,力争上半年签约落地”。这意味着,滕州开始布局钙钛矿电池相关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枣庄在锚定锂电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试水其他新能源赛道,试图打造新能源电池种类繁多的“中国新能源电池名城”。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否则,不仅会“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还会“什么热门就投什么”或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造成资源浪费和新的过剩产能。

其实这种比喻很恰当,结合枣庄转型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在城市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产业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然,这也包括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

今年1月份,联泓(山东)化学有限公司9万吨/年醋酸乙烯(VA)装置一次试车成功,目前已实现连续化稳定运行。“该项目进一步保障了EVA光伏膜料的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解亚平说。

作为一家化工企业,联泓新科选择切入新赛道,得益于枣庄打开转型新通道——全力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据了解,联泓新科布局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锂电隔膜材料等创新项目也将于今年上半年投产。

十年前,当人们对枣庄的印象还停留在“百年煤城”的时候,枣庄市高端化工产业链已经悄然调转方向,开始驶向高端新材料。因当地甲醇资源丰富,联泓新科便以此为原料进行深加工,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生产多种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打造了一条以产能过剩的甲醇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高端化工产业链。由此,枣庄高端化工产业开启了从煤炭到化工产品再到锂电池电解液产品的延伸。

回过头来看,枣庄这些年依托煤炭产业发展煤化工、新材料、锂电等产业的探索,是产业转型的探索,也是城市转型的探索,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

的确如此,新质生产力既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的前瞻谋划。这是枣庄转型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曾是枣庄市昔日真实写照,与煤炭相关的主导产业曾占经济结构的八成以上。如今,枣庄依托深厚工业基因,聚焦“强工兴产、转型突围”目标,加快构建“6+3”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刚刚过去的2023年,枣庄被列为全省工业母机“1131”突破工程“三核”之一,玻璃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储能产业集群入选省未来产业集群,“匠心枣庄”文化创意和器械装备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全市“6+3”现代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突破2800亿元,用多元化新兴产业破解“一煤独大”的局面。

注:本文首发于深读枣庄工作室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孟令洋)


原稿链接: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074921AEVFRVGDTDDPP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