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大众新闻】枣闻道|从2500多年前的饺子说起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4-04-03  浏览量:  栏目:媒看滕州

杨柳依依,柳琴声声。4月1日下午五点多,滕州市张汪镇杨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们和往常一样围坐在一起听柳琴戏。小小村里,文化氛围格外浓厚,尤其是舞台一侧的古薛文化馆。

村级文化馆能有啥呢?记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一探究竟,里面别有洞天,满满的古薛国文化。尤其是饺子民俗文化乡愁记忆馆,让人眼前一亮。

杨楼村为啥对饺子这么执著呢?看罢,才知道这里竟然是饺子的发源地。或者说,这里考古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饺子。

饺子究竟诞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从业已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饺子的历史十分久远。

1978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滕县(现滕州市)的张汪镇薛国故城,发掘了一座薛国君主墓。在出土的一套铜礼器中,有一个锈蚀了的铜食器,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白色食品,都呈三角形,每个长5-6厘米,最宽处3.5-4厘米。

发掘者认为,从形制上看,这一食品应该是饺子。这盒饺子出土不久,由于接触了空气而渐渐变黑,不过,从它开始呈现的白色表皮看,它大概是用面粉捏制的。

至于这位墓主人生前享用过的饺子是什么馅料,发掘者没有公布,可能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尚待研究。

薛国是春秋晚期的诸侯小国,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杨楼村就属于古薛国。正是因为这一考古发现,当地人对饺子更加情有独钟。杨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学伟说,通过改造闲置房屋,杨楼村创建了集文化研究、文物展陈、民俗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村级古薛文化馆和饺子民俗文化乡愁记忆馆,积极筹办杨楼村首届饺子文化节,推行杨楼村饺子网络直播带货。

饺子,离不开小麦。

关于小麦传入中国的时间,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中能够查到一些线索。在甲骨文及《诗经》《左传》《礼记》等古籍中都出现过关于小麦的记载。从考古发现来看,距今4000年(一说在5000年)以前,小麦已经传入中国。

滕州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60万亩以上,总产80万吨以上。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枣庄全市夏粮面积210.37万亩,总产量91.25万吨,单产433.74公斤/亩。夏粮面积、总产量、单产不仅均较上年增长,实现了“三增”,而且总产量、单产均创近17年来的新高,夏粮总产量、单产增长幅度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位列全省第6位、第5位。

因此,滕州当地面食特别多有烧饼、馍馍、缸贴、包子,多由饭铺加工;单饼、油饼、大饼、锅贴、糖角、大角子、窝窝等,多为家庭制作;汤面有疙瘩汤、面条、挂面、面叶、馄饨等。

由此可见,这里自古就五谷丰登,对面食情有独钟。

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也是海外华人过年餐桌上的必备食品。

记者从枣庄海关处得知,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枣庄海关共监管出口水饺120批,货重1200余吨。

万万没想到,枣庄的冷冻饺子竟然还飘洋过海解乡愁。

春节前夕,在位于山东枣庄的山东日盈食品有限公司仓库,工人脸上洋溢着过年的喜悦,两辆叉车交替忙碌着将一托托速冻饺子装上集装箱,青岛海关所属枣庄海关关员正仔细核对着重量、标签等信息。“这批饺子总重16吨,查检合格后,将第一时间发往德国。” 山东日盈食品有限公司报关人员龙漫漫说。

这家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食品加工企业,也是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拥有油炸、电烤、炭烤、烟熏、蒸煮等10多条生产线,主要出口各种禽类、偶蹄类熟食制品及水饺等,产品远销英国、比利时等14个国家和地区。

“年底是国外饺子需求量最大的一个时期,我们也接到了来自欧洲和日本的大量订单。”公司负责人兰丽萍介绍,枣庄海关了解到企业的实际情况后,给予企业政策帮扶,并专门为企业开辟了快验快检农产品出口特殊通道,企业出口的速冻水饺等产品得以最快的速度端上国外消费者的餐桌。

注:本文部分素材选自中国气象报《小麦何时传入我国?》以及枣庄海关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孟令洋 )


原稿链接:https://m.dzplus.dzng.com/share/general/0/NEWS1109215PVHFXQQXZTIBC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