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多多少少有点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观察近几年出圈的城市,前有四川甘孜因文旅局长cosplay火爆出圈,后有淄博凭烧烤、贵州因“村BA”“村超”、哈尔滨靠冰雪相继霸占热搜,最近甘肃天水硬是凭借一碗麻辣烫成为“新晋顶流”。它们,原本在旅游界也不是那么起眼。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城市接连成为“显眼包”、游客们争相前往的打卡地?
山东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清明假期再次爆火 图源|齐鲁晚报
一
比如体育赛事“引流”方面。去年亚运会期间,杭州接待游客总量达4345.9万人次,其间的国庆假期,浙江旅游的搜索热度较2019年同期上涨498%;因“村BA”名声大噪的贵州台江县,2023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81%;因“村超”火向国际的贵州榕江县,第一个赛季就吸引游客519万人次。
再比如演出“引流”方面。去年6月,周杰伦连续4天在海口举办演唱会,其间海口实现旅游收入9.76亿元;2024年春节期间,《驼铃传奇》《西安千古情》《无界·长安》等重点演艺节目在西安演出1377场,门票收入超亿元。
除了比赛、演出释放的旅游号召力,“会吃”的地方同样充满了吸引力。
比如有人会为了一碗猪脚饭千里迢迢跑到广东揭阳的隆江镇;有人为了品尝佳木斯的冷面,隆冬时节从海南岛飞往东北……更不用提从去年火到现在的淄博烧烤、“新晋顶流”天水麻辣烫,以及徐州米线、柳州螺蛳粉,布满了各种美食的天津西北角早市、沈阳小河沿早市、西安小南门早市等。精力旺盛的年轻游客们,为了“一口吃的”,真的可以跨越万水千山。
某旅游平台估算了一笔账,吃一顿天水麻辣烫人均消费3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等消费650元;一张开封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门票仅需8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消费850元;体验一次泉州簪花仅需40元,带动当地交通、住宿900元。
二
当下,青年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在旅游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日渐显现,他们能迅速集中和放大旅游市场热点。2023年以来的“进淄赶烤”美食游、“特种兵式”打卡游、“Citywalk”休闲游等诸多旅游热点,青年群体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另外,女性的旅游消费潜力也开始凸显。《2023年上半年度旅游消费报告》显示,女性出游人次占比为53%。从“网红城市”宣传的热点话题来看,哈尔滨称游客为“南方小土豆”、洛阳“恭迎公主殿下回城”等,明显指向女性消费群体,契合文旅消费的整体趋势。
在城市旅游形象宣传中,地方特色文化始终是吸引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地方特色资源“自带流量”。去年“五一”期间,大熊猫界顶流“花花”所在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吸引来26.4万游客,排名全国十大热门景点第二位。而与大熊猫相关的产品网络销量同比增幅906%,显示出地域特色IP的吸金能力。
比如地方特色产业实现有效“引流”。朝鲜族民族服装的变装视频在网络爆火,吉林延吉凭借民族风旅拍成为黑马级的旅游城市;福建泉州蟳埔女“簪花围”习俗出圈后,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去体验;“村超”火了之后,榕江的蓝染、刺绣、银饰等产品销售订单激增。
而当影响力和游客都已到位后,服务水平一定不能拉胯。
综观几个“顶流”的城市管理,大家对网络热点的反应速度与服务保障跟进等方面明显提升。比如淄博,走红后当地迅速推出“旅游专列”、开通旅游公交专线、上线“智慧淄博烧烤服务”小程序、改造道路、加强价格监管等,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公共服务,提升消费体验;哈尔滨文旅部门通过网络评论改进服务,展现了“以客为先、以客为尊”的服务意识。同时,当地居民主动参与到游客服务保障工作中,官方与民间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消费环境。
此外,文旅产品开始提档升级。网民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主动分享旅游经历,导致具备“可拍照性”的景点及体验走红。如西安、洛阳的汉服拍照,哈尔滨索菲亚教堂升起无人机“月亮”等,均服务于游客的“拍照打卡”需求。文旅产品供给形式的独特性、美观度与可分享性成为影响传播力的重要因素。
志愿者在甘肃天水南站迎接游客 图源|新华网
三
一是创新传播内容。立足本地资源,打造不可复制的城市IP,统筹推进区域品牌打造与城市形象宣传。比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作为独具特色的冰雪IP旅游项目,成为城市的最强文化壁垒;“淄博烧烤”成为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最新“title”;“天水麻辣烫”让游客遗憾“外地没有”。
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亲民、接地气的方式与传统宣传形成反差,更易吸引流量。
梳理一众“网红城市”的表现,各地精准把握住了年轻人的社交心理,拼创意、拼热情、拼“听劝”,以活泼真诚、富有温情的互动,得到网民的认可与喜爱。从哈尔滨阿城区文旅局局长领舞冰雪大世界,到各地文旅部门在短视频平台整活儿“引流”,都反映了顺应流行趋势、主动求新求变的宣传思路。
三是创新传播手段。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为城市形象打造提供新助力,成为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渠道。“组团到淄博吃烧烤”等相关话题和视频占据各大平台热搜榜单,衍生出“淄博绿豆糕大爷”“烧烤小胖暴躁喊号”“烤炭小哥被熏黑”等社交话题;从“摔碗酒”“不倒翁小姐姐”再到今年的“盛唐秘盒”,西安特色场景依托短视频平台,实现裂变式传播,催生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通过社交媒体明显可以感受到,在城市形象宣传中,情感叙事更容易唤起民众共情,成为打造“网红”的重要驱动力。
这从大众化的消费场景备受青睐也能看出来。早市、农村大集等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淄博八大局市场、哈尔滨红专街早市也是最初吸引流量的“地标”。原因在于这些地方的相关视频唤醒了网民对烟火气和简单生活的情感认同。
淄博、哈尔滨爆火期间,当地居民自发服务游客,构建了“劲儿往一处使,齐心办大事”的集体形象;哈尔滨与南宁“双向奔赴”的良性互动、沈阳将“金凤凰”借给哈尔滨的地区互助等,营造了团结互助、“天下一家”的良好氛围。这种“集体主义叙事”也引起网民的良好共情,刷了一波好感。
这启示我们,在全民重视情绪价值的当下,城市宣传若能不断根据网络情绪与消费者需求变化作出调整,让游客产生愉悦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便能收获前所未有的关注。
以往很多人喜欢走出国门看风景,如今人们更乐意留在国内度假。希望每个城市都能做好准备、抓住机会,也许下一个“顶流”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