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车间的焊接机器人多次在开工前发生故障报警现象。这时,车间主任挂在嘴边的第一句话就是:“刁工到了吗?”
只要有刁统武在,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
“刁工去哪了?电话也打不通!”
工友小赵急匆匆地闯进了“刁统武创新工作室”,显然是遇到了某个技术难题。
“俺师傅啊,这两天不是在领奖,就是在去领奖的路上呢!”接话的小伙子名叫孙硕硕,毕业于太原科技大学焊接专业,是刁统武最得意的弟子,“有啥问题,我跟你去看看吧。”
孙硕硕说的是实情。作为首届“齐鲁大工匠”、首届“鲁班首席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重汽集团专门以刁统武的名字成立了“刁统武创新工作室”。这不,创新工作室今年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刁统武进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去了。
作为工作室的“领头羊”,团队获得的每一个荣誉,刁统武看得更重。
“一枝独秀,不如一起成长;一个人有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不苟言笑的刁统武,在接受采访时开心得像个初中生。
“八级钳工”点燃的小火苗
1979年1月,刁统武出生在山东滕州,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如果不出意外,将来的他大概率会成为千千万万农民工中的一员。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也鼓励子女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无奈,刁统武所在的初中只是一所普通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不高,4个班,200多人,最多也就两三人考上重点高中。刁统武斟酌再三,毕业时报考了滕州市技工学校钳工专业。这是1994年。
正是这次选择,让他在钳工这一行当,一干就是25年。
“同学们要好好学习,成绩好的,将来的就业选择机会才会多。”一入学,班主任就把这一朴素的道理讲给他们听,刁统武记在心里。除第一学期外,其他每学期他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在车间的一次实践学习时,他第一次听到了“八级钳工”这个名词,而且得知实习老师正是一位“八级钳工”,有着临场解决各类复杂问题的超厉害本领,刁统武仿佛被打通“任督二脉”一般,内心悄悄燃起了小火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八级钳工”。
梦想一发芽,脚下就有了力量。从滕州技校毕业后,刁统武感觉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差得远,接着考入当时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很有名气的山东省高级技工学校装配与修理专业,继续补脑。
毕竟,“八级钳工”的梦还依然在心头萦绕。
“说实话,我这人天资一般,背书是我最大的障碍。没有好办法,只有比别人更努力一点,投入精力更多一点。”刁统武对自己很有“自知之明”,“实习期间,我基本不休息,吃完饭就钻进车间,反复训练;星期天跟随师傅们一起加班,修立式铣床、安装铜管等,因此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第一手经验。”
两年下来,理论加实操的教学模式让刁统武对专业知识熟谙得更加全面、系统,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如何从机械原理的本质规律中发现并解决技术问题的“入门券”。这也成为他此后受用无限的职场“宝藏”。
临毕业时,刁统武如愿拿到了自己做梦都会笑醒的“八级钳工”证书,成为当时个位数的毕业生之一。
“学习是一件最公平的事”
1999年9月,刁统武被分配到小鸭集团济南英特制冷公司工作。其间,几乎年年被评为公司先进,还忙里偷闲考取了技师证。2004年10月,适逢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制造公司招人,由于打小对汽车的痴迷,刁统武前往应聘并如愿以偿。
当时,重汽集团济南卡车制造公司新的驾驶室焊装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设备全是进口,全英文说明书对于刁统武而言,根本就是“天书”。整个车间能看懂并能与外国专家交流的人,也寥寥无几。
之前学的一切,眼看要打水漂了。
“不管多难,都要学会弄懂,这是我的岗位、我的责任!”此时,刁统武满脑子就这一个想法。
自此,刁统武每天盯在施工现场,跟随专家们调试;遇到搞不懂的问题,立马向外国专家请教,向车间工程师和现场操作者请教。每一个看不懂的内容,都记到本上,攒一起再问。为查阅资料,他花了400多元买了一个电子词典。400元钱,在当年不是个小数字。
拼了两个月,刁统武对焊装线主拼工作原理和夹具控制方面的高难技术有了较全面的掌握,胸有丘壑,干起活来也顺风顺水。
车间有两台价值昂贵的车门包边机,工作时经常出现车门中间凹坑现象。发现这一问题的时候,外国专家已经回国。由于是进口设备,大家都很怵,只有刁统武毛遂自荐了。那时候,刁统武远没有今天这么大名气。其实,刁统武自己心里也没有把握,修不好大不了再恢复原状呗!
领导同意了,刁统武就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根据设备的工作原理加上自己的经验判断,小心翼翼地进行试验。结果,在试装第三个车门时,凹坑现象就完全消除了。过后,他又仔细观察,看到仍然有一些细微得几乎看不出来的小斑痕。大家都说,这样已经很好了。刁统武不听,第二天中午又上手调试,终于根除了这一“瑕疵”。
“一名优秀的维修工,不应该只被别人‘推’着、被动地去解决问题,而应该去超前预见、预防设备未病的发生。所以,我必须把自己锤炼成一名复合型、综合型的高技能人才。”越来越有底气的刁统武,为自己设定了新坐标。
转身“退而结网”。刁统武将原来上学时的专业课本翻腾出来,二度温习;买来相关专业书籍,自我研习。
夜晚,闪烁在单身宿舍的灯光,陪伴着一颗年轻却不安分的心跃动着,任窗外掠过四季的风声、雨声和时光的滴答声……
白天,遇到难题或不懂的地方,他放下自尊心向车间见习的大学毕业生请教。久而久之,在他的不断追问和求知精神感染下,这些年轻人也被“逼”得重新捧起课本学理论了。
有同事不理解,说你一个工人还想干啥?原先这么拼的话,恐怕早就大学毕业了!
刁统武不去理会。他相信勤能补拙,一步、两步都是进步,顿悟、渐悟都是领悟。只要开始出发,就赢过了原地停留的自己。
2008年和2010年春节,公司先后邀请美国公司专家对主拼线的传输机构进行现场维护。该设备结构极其复杂,国内尚无先例。刁统武马上意识到,这两次近距离学习的机会十分难得。第一次时,毫不犹豫把买好的回家车票退掉;第二次,则直接没想回家过年这件事。心甘情愿留在车间,当好与外国专家一起进行现场维护的“搭子”,边看、边听、边问、边记……
经过这两次历练,刁统武掌握了更多进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维修的诀窍。这可是翻再多书本也学不到的。
哪怕“钻地沟”,
也要练出真本事
人生的每一次出彩,并非躺在舒适区里的岁月沉香,而是与风雨共舞后的坚韧绽放。
在焊装车间,每次班前会结束前,主任都先交代一句:“切换车型前,让刁工去主拼调整”。
切换车型,不知道的以为很简单,车间的工友们却明白——这意味着又要“钻地沟”了。因为,调整车型必须爬进一个又黑又脏的地下通道,卧身到设备下面,很多人不愿干这脏活、累活。刁统武从无二话,几乎每天都要钻好几次,进去前干干净净,出来时蓬头垢面。
正是因为积聚了太多“钻地沟”的经验,有一次,刁统武灵光一闪,别出心裁设计了一个巧妙“装置”,让这件“苦差事”永远成为历史了。为此自己还挺得意的。
有一段时间,车间的焊接机器人多次在开工前发生故障报警现象。这时,车间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刁工到了吗?”
刁统武眼里揉不得沙子。2012年,他在车间无意中发现,TH7车门铰链螺母板由人工敲击装配,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甚至造成产品受力变形,严重影响驾驶室焊接质量和驾驶室整体装配质量。他根据铰链螺母板与加强板的安装要求,设计了铰链螺母板折弯工装,利用现有能源压缩空气,采用气动原理,将手锤敲击力改用气缸的推力和铰链杠杆机构,将铰链螺母板折弯到需要的角度。新工艺使用后,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
2014年,T7H驾驶室的前悬由于更换减震器,需要对驾驶室的前围减震器安装结构进行改进。由于改进后的驾驶室前围与老车型不同,公司计划对焊接工装和所需焊接设备重新投资新建,不仅费用高,还要增加工作场地。一听公司要花钱,刁统武心疼了。他反复对比了新老车型的结构异同,构思了整整一上午,最后另辟蹊径——建议在新产品上多加一个孔,就可以在原有夹具上重新设计定位结构,达到新老产品共线生产。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投资费用,还使焊接生产达到柔性化生产的目的。
2015年,公司建设一条四开门生产线,从夹具制造厂家图纸会签开始,一直到驾驶室所有质量问题解决完成,刁统武全程参与、全程现场负责。按照集团公司要求,11月前驾驶室就要下线,时间紧、任务急。
可当时的情况是这样:夹具在厂家装配到75%左右,气路控制根本没有安装,四开门的部分产品件在外协厂家也没有验证完成……最让人头大的是,天津厂家的焊接设备根本无法匹配这边的驾驶室生产工艺。怎么办?
艺高人胆大,越急越生智。刁统武连夜制订了试生产方案,提前一周赶到夹具厂家,与他们同吃同劳动;将设备参数进行了多次调整,根据实际大胆改变驾驶室工艺方案。
在驾驶室爬上爬下,他的手上到处是划伤,夹具不合适就修夹具,产品件不合适就修产品件,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连续干了3天,第一台驾驶室下线了,刁统武连夜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完全达到技术要求。
工友们在雀跃欢呼的时候,刁统武却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半小时愣没站起来
2016年5月下旬,公司推进实施T7驾驶室卧铺加宽项目,新车型必须在同年12月份向广大客户亮相。任务非常艰巨,项目组必须全力与时间赛跑,跟质量掰手腕。
由于宽体后围改款,现有夹具、吊具都不能使用,机器人也没法焊接,必须对主拼焊装线进行技术改造。为了争取更大的主动权,充分利用7、8月份的黄金时期,刁统武提出一个大胆想法——手工制作卧铺加宽后围产品件!这时候,一位徒弟悄悄给他提议,手工制件关键在外形轮廓,局部的孔孔洞洞可使用纸壳进行粘贴,这样会节省大把时间。刁统武告诉徒弟:“我们不只是要做成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这个项目。”
这年7月,刁统武带着大伙冒着40℃的高温,充分利用冲压车间的工艺废料,选取尺寸,下料切割、折弯,再进行拼接,焊接出一个外形轮廓相差无几的“样件”。“我们不只是对眼前焊装线的改造,更是要为涂装线、总装线的调试做好准备,在正式的样件上场前,随时都能提供一个生产线调试件。”刁统武不断给大家鼓劲加油。
有了“克隆版”手工制件,团队顺利完成了车身焊装线和涂装线关键风险点的现场排查与确认,并着手工艺改造。最终,比原定计划提前2个月完成任务。
最幸福的事,
莫过于活在自己的热爱里
在工作室的同事眼里,他们的“刁工”是个很无趣的人——不善说笑,不凑热闹;吹拉弹唱,一样不通;够级掼蛋,从不凑场。甚至都没有朋友圈。
偶尔爬爬山。公司地处莱芜,山不缺。“那不叫休闲,叫遭罪还差不多”,在创新工作室负责精密料筐维护维修的韩卫东,按年龄是工作室的老大哥,曾跟着刁统武爬过四五次山,他很快发现两人节奏上的“不搭”:“第一,刁工基本不说话,俺俩各爬各的;第二,怎么也跟不上刁工的步伐;第三更要命了,刁工每次都是不登山顶不罢休!”
野山寂静空旷,刁统武不过是换一个空间思考问题而已。不登顶不罢休,恰恰折射出他骨子里的那股“犟”劲,和对攻坚克难的一贯坚持。
2019年,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公司对产品实行较大程度的改型调整,刁统武带领团队承担起全部改进任务。根据各个产品件的焊接和装配技术要求,夜以继日,披星戴月,一个多月过去了,刁统武前前后后共设计改进了37套焊接工装、2套检具、3套手持焊接夹具。备件加工完毕后,又带领徒弟们在生产间隙即中午停线吃饭的时间,对所有的夹具进行检测。
在生产过程中,所有的工装都是放在700cm高的平台上焊接,工装卡栏打开的高度有1700cm左右,地板都重达60公斤左右,操作时下面的人员要把产品件举到头顶,上面的人员得弯腰去接,劳动强度极大。每天干完活,大伙胳膊上全是划伤,腰和手腕钻心地疼。晚上10点下班,人都虚脱了,回公寓后脸也不洗,倒头就睡。
第一辆驾驶室成型后,虽然是试验内外饰装配的试验车,却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驾驶室的前围和地板组装配竟然出现7mm的间隙。质量就是命根子,刁统武哪能不懂这个大道理?当天,为了这7mm,他从产品、工装、工艺以及操作等多个层面,反复检测,分析工艺。中午匆匆扒几口饭,晚上吃方便面,压力爆棚啊!当晚10点半,症结和办法终于都找到了!
这一刹那,刁统武一下子瘫坐在地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两年,随着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的迅速提升,工作室担负的许多工作内容逐渐由动态转为静态。只要有新项目,图纸的“会签”便成为刁统武的“头等”要事。
一般人听到“会签”二字,往往觉着无非就是几个人轻轻松松开个论证会,达成共识后,共同签字完事。然而,在刁统武眼里,图纸“会签”好比是炼狱一般的存在,他给起了个名字叫“烧脑”——两眼随时在对面的大屏幕上游走,图纸上所有的对应关系还要不断在脑海里切换、验证……这极其考验一个人的脑力、眼力和体力。
在莱芜园区的焊装线项目中,他连续半个月,每天从早八点持续到晚九点多,眼睛一直盯着屏幕,脑子在高速运转。“会签”过程中,遇到设计不合理、无法继续推进的时候,刁统武必须提出正确的设计方案。
据统计,仅在一期项目中,就通过“会签”找出并解决问题700多项。如果这些问题放在后期再改进,仅投入经费就需要700多万元。
在图纸“会签”这件事上,目前,刁统武是公司的绝对“刚需”,无人替代。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这句话,在从业多年的刁统武身上得到了生动诠释。
“在刁工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在大学殿堂里无法领略到的,这阵子让我受益颇多”。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生顾亚静,2023年来到中国重汽集团工艺工匠研究院工作,不定期地来卡车制造公司收集驾驶室冲压焊接方面的有关数据,谈起刁工来敬佩不已。
追逐光,并成为光
2012年,中国重汽集团以刁统武的名字命名了“刁统武创新工作室”,成员囊括了焊接、钣金、冲压、机械等多个领域,集高级技师、技师、工程师等多名“技术大拿”以及新来的大学生于一“室”。
“再拼命,也不过是个工人,有啥前途?”当时,工作室正为一个新项目忙得天昏地暗,刁统武的一位徒弟有些崩溃,开始灰心丧气。
“你知道前途是啥意思吗?前途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怨天尤人没有用”,午休时,刁统武找出一本1998年修订的《新华字典》,递给这位年轻徒弟,“自己查查!”
关于“前途”,字典中的例句是这样表述的——“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当工人也要当一名好工人,能为企业解难题、创效益的好工人,能在某个领域成为技术天花板的好工人!”刁统武言之凿凿,字字恳切。
这,也正是多年来镌刻在他心底的如磐信念。
近年,刁统武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了技术创新成果120多项,获得10多项国家专利,仅大型建设项目就不下4个。
2020年10月,刁统武团队来到正在建设的莱芜焊装现场,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焊装项目。项目初期,车间四处透风,只好在现场临时搭建了集装箱用以办公。即便如此,团队严密分工,紧盯细节,一点一滴往前推进。
这一年,莱芜的冬天比以往都要冷,动不动零下20℃,工友们里里外外裹着好几层衣服,依旧挡不住寒风的洗礼;加绒加厚的劳保鞋,两三双袜子套在脚上,还是被冻得打哆嗦……
设备调试完毕,项目组接到了百辆份NG驾驶室白皮焊装下线的紧急任务。这期间,项目十几个人既是工程师,也是一线工人。早上7点到岗,开始设备运行。机器人上件暂时无法达到要求,就人工抬件,放到一米多高的托盘小车上……如此循环反复。年三十的午饭,在生产线上匆匆扒拉几口快餐完事。从早上七点多干到第二天凌晨一点,手脚都冻肿了,没人叫苦叫累。终于,在年初一下午4点,顺利完成百辆份NG焊装下线任务。
信念在胸,好比璀璨的明珠,既能独放异彩,也能相互辉映,点亮事业的诗和远方。
经过多年的锤炼,“刁统武创新工作室”迎来赞誉多多——2016年获评济南市“工人先锋号”,2018年获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和“齐鲁大工匠创新工作室”,2019年获评“济南市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同年成立“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室”……2024年“五一”前夕,工作室又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
如今,刁统武的每个徒弟都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其中1人还获得了“山东省首席技师”称号。
每一滴汗水,都是心灵的磨砺;每一步前行,都是进阶的伏笔。
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是省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奖项。在2023年3月23日召开的山东省质量大会上,7个组织和3名个人受到隆重表彰。高光下,一位来自企业的一线职工特别引人瞩目。
他就是刁统武。25载,深耕一线,自强自励,创新不辍。
每天上午8:15,创新工作室的班前会如期召开,听取每人的工作发言,梳理各环节需要协调的内容,下达当天的订单指标;每天,他习惯左臂托着笔记本电脑,在车间巡查生产,随时紧盯工作群发出的质检信息,发现问题,即赴现场……颈椎病严重了,就天天贴膏药,晚上带着护颈套、枕着矿泉水瓶方能入眠。
择一事、终一生,干一行、钻一行;“偏毫厘不敢安”,“千万锤成一器”。
匠心如是,在刁统武的血脉中涌流不息。(丁秀胤)
原稿链接: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240531/Articel16002MT.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