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山东宣传】怎么把红色故事讲“好听”
来源:山东宣传  日期:2024-08-05  浏览量:  栏目:媒看滕州

  红色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鲜活教材。全媒体时代,信息汹涌,读者选择困难,如何让不太具备流量优势的红色故事在信息汪洋中突围而出,是一个现实挑战。


图片

  位于江西井冈山市的“星火相传”雕塑 图源|新华社


  不同于一般故事的“文化消遣”特征,红色故事自带端庄严肃体质,在浅表化阅读、泛娱乐化蔓延的当下,如何处理好红色故事思想性和可读性的关系,是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先来看看当下红色故事传播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首先,形式创新不足,抓不住受众。以红色故事宣讲为例,虽然内容准确、讲解透彻,但也正因为过度追求表达的准确性而缺乏生动性、灵活性,尤其是一些宣讲录像,一本正经、照本宣科,显得单调平淡甚至呆板,难以抓人抓心。


  其次,故事趋同,难以引起共鸣。许多红色故事在传讲过程中存在内容重复、表达重复的问题。讲解员一套故事稿讲到底,不分对象、不分场合,没有有辨识度的角度,英雄角色变得扁平化,难以被记住,更难以引起共鸣。


  再次,被流量裹挟,消解价值内核。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一群“00后”大学生复刻中国近代史名场面中的经典站位,拍摄了一系列转场短视频,获得全网关注。类似的创新表达虽然能带来丰富的故事体验,但若是单纯追求标新立异,也有可能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有观众在现场观看红色故事演出时,穿着不恰当的服饰拍照打卡;有的自媒体对红色影视作品进行断章取义剪辑加工,瓦解人们对于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若任由其泛滥,红色故事的传播空间就会不断受到挤压,危害极大。


图片

临沂红嫂家乡旅游区 


  红色故事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生动记录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理品格、思想意识和精神气质,是无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红色故事的传播创新刻不容缓。


  培养一批“会讲故事的人”。历史是由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鲜活的故事组成的,讲好红色故事,需要培养会讲故事的人。讲述者的演绎是故事能够打动人的关键,“会讲故事的人”既包括基层理论宣讲员,革命遗迹、纪念馆里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互动的讲解员,也包括红色题材影视剧(含微短剧、短视频)原创者以及二创者。


图片

  学生们走进王杰纪念馆开启研学旅行,感悟红色精神 图源|联合日报


  在全媒体时代,向更广大的受众讲好红色故事,需要凝聚起各领域、更多的“会讲故事的人”,组建起强大的讲故事队伍。山东通过连续举办红色故事讲解大赛,挖掘培养了一大批会讲故事的人才,他们中有专业讲解员,也有教师、技术工人、民间艺术家等,他们用精彩的讲述把党的光辉历史、红色故事送入学校、机关、企业、村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创新形式,提高故事表现力。一方面,可适当地引入流行元素,比如前面提到的“复刻站位”,比如用rap表达,总之要拓展丰富红色故事的演绎形式和叙事方式,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注重故事的人文性,让历史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更具情绪穿透力。


图片

  临沂市河东区沉浸式红色小戏小剧《河湾情》演出现场


  举例来说,近几年山东综合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现代京剧《燕翼堂》、杂技剧《铁道英雄》、吕剧《大河开凌》、舞剧《乳娘》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收获大批受众和良好口碑。在小戏小剧创演过程中也注意红色题材的选择,比如临沂以红嫂故事为主线,由“当地人用当地话演当地事”,推出的《沂蒙四季·红嫂》《跟着共产党走》《第一碗饺子》《河湾情》等沉浸式情景剧演出,“圈粉”无数。


  与此同时,在创新的过程中也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抵制将红色经典庸俗、低俗、媚俗化,至少要做到“大事不虚”,让人信服,避免碎片化、片面化导致受众对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以及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产生认知偏差。


  强化互动,“破圈”传播。注重红色故事传播载体和渠道的联动配合,转变“我讲你听、单向灌输、被动接受”的传统叙事模式,实行分众传播,克服“千篇一律”“千部一腔”。


图片

  微山湖红荷湿地党性教育基地 图源|齐鲁壹点


  比如,枣庄滕州依托国防科技教育基地、红荷湿地景区等研学目的地,打造出以“红色学习+自然科普+实践体验”为核心的研学游产品,实现“学”与“游”深度融合,让红色故事乘旅游传播。在青岛,一些红色景区场馆利用微信小程序开展网上答题,强化了观众的参与感,提高了大家对红色历史的学习热情。


  不管时光如何流转,红色故事里的真情大义、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探讨如何讲好红色故事,就是探讨如何将其中的精神力量通过轻量化的表达送抵人心。或许有些表达方式还有待去发现,但从讲透一场历史性会议的前因后果、一位革命人物的生动故事、一件红色文物的“前世今生”出发,肯定没错。


原稿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oHDBQIFtAR2o1R-WJoxtQ

编辑:卢庆琛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