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山东小国
众所周知,《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鲁国人,并且做过鲁国大夫,他的日常活动必定会涉及周边的小国。就让我们看看《论语》中提到了山东“小国”。
《论语·八佾篇》里记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里提到的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商朝时初封,后来时存时灭,屡次迁徙,曾迁到新泰,最后迁至昌乐、安丘一带,新泰等地曾出土杞国青铜器。从初封到灭亡,杞国有千年历史。
此处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它,但杞国不足以为证。可能正是因为杞国不断地迁徙,才导致其所传承的夏朝文化逐渐散失。后世“文献”一词就来源于这一节,据汉代学者郑玄说:“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这里的“文献”指的是历史文件和贤人,而后世的”文献“一词仅指文件了。

《宪问篇中》提到了两个小国——滕国和薛国。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滕国、薛国这两个小国与鲁国关系都不错,滕国与鲁国是同姓国,薛国据传是轩辕黄帝之后。公元前712年,两国国君朝见鲁隐公,争行礼之先后,滕国即以与鲁国同为姬姓得为先。滕国传国七百余年,薛国相传是夏禹时始封,有1500多年的历史。滕国、薛国离得比较近,都在今滕州西南。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关于他的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和晏婴、子产、蘧伯玉一样,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孔子认为孟公绰去做晋国卿赵氏、魏氏的家臣会绰绰有余,而不能去做滕国、薛国的大夫。两者的区别是,卿的家臣有权势、威望而不用负责国政,滕国和薛国由于地小事多,并且还要应对大国的欺凌,大夫的职责很繁重。孔子是针对孟公绰的性格和才干,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季氏篇》第一节里提到了颛臾国。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国是太皞后裔的风姓古国,大致位于今临沂市平邑县。朱熹解释《季氏篇》这一节时提到,当时的鲁国四分,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反倒是附庸国颛臾还像社稷之臣一样,季氏竟然还想将其据为己有,所以孔子极力反对。
孔子还严厉批评了他的两个学生,但想来冉求和子路会经常拿季氏的政策求教于孔子,孔子也会加以指正,那么就有可能影响鲁国的国政。后世常常提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就来源于这一节。
《论语》中有些地方还间接涉及别的小国。如《宪问篇》里孔子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也就是说,臧武仲得罪孟孙氏后出逃到邾国,后来才回到防邑。邾国历史也十分悠久,位于今邹城及周边地区。
同样在《宪问篇》中,子路提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当初桓公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桓公的哥哥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

莒国位于今日照莒县境内,商代时已经有莒国,战国时为楚国所灭。滕国和莒国有许多共同点——都与鲁国是异姓国,在周代之前都已经存在,都与鲁国打过仗,都是山东境内齐国、鲁国之外势力强大的小国。或许也正因为此,莒国才成为周边国家的人出逃的“首选国”。
山东境内的这些小国,虽然国力和领土都不如齐国、鲁国,但有的长袖善舞,有的也敢于和大国一战,各有各的历史传承和特色。因此它们成为孔子及其弟子讨论的对象,也在文化和政治论题方面丰富了《论语》。也正是由于《论语》的记录,这些小国的名字得以保存至今。
来源:齐鲁晚报
原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4FjJ8lq8U65SIPp9-l-XA
编辑:马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