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农村大众报】最近这一周,我几乎24小时在田里
来源:农村大众  日期:2025-04-22  浏览量:  栏目:媒看滕州

3月24日,气温显著回升,空气中已隐隐有了热意。滕州市级索镇大龙庄村61岁的种粮大户龙振存正穿梭在田间,紧锣密鼓地组织工人进行无人机施肥作业,开启了又一年紧张而关键的春管工作。
  龙振存经营的滕州市鹏宇家庭农场,种植了600亩小麦,其中200亩是山东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的试验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这里开展着90多个品种的对比试验。
  在地头的控制室,龙振存指着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设备介绍道:“试验田里采用的这套系统,能够远程操控灌溉阀门,精准调节水肥用量。”
  级索镇作为农业农村部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山东省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被誉为“滕西粮仓”,而龙振存则是当地种粮的“名人”。2022年,他种植的济麦44高产示范田单产达801.72公斤,刷新了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2024年,在滕州市农业农村局组织的粮食高产竞赛活动中,他的小麦高产攻关田单产890.1公斤,取得2024年山东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最好成绩。
  连续实现高产稳产,龙振存有何高招?
  在试验田的对面,是龙振存流转来规模化种植的连片大田。“流转土地来后,我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土地平整。”他介绍,通过减少田垄,增加了耕种面积;同时,运用土地深松技术,加深耕层厚度,增强土壤通气透水与蓄水保肥能力;还定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一谈及土地管理,这位朴实憨厚的农民瞬间打开了话匣子,也正是这一系列举措,让这块土地成了高产田。
  “都知道小麦要想高产稳产,良种、良法、良机缺一不可,但田间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同样对粮食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龙振存一脸认真地强调。在他看来,春管期间一定要因地制宜、因苗施策。“每一块田的情况不同,每一种苗情也有差异,绝不能一概而论。就拿麦苗来说,针对弱苗,要提前追肥,给它们‘开小灶’;壮苗田的管理重点则在于稳长,适当控制肥水,在起身拔节期进行一次肥水管理即可。此外,病虫害防治也是春管的重中之重,一旦发现病株,立即组织无人机进行药剂防治。”
  从1983年就开始开拖拉机帮村民收获粮食的龙振存,与农机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对农机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知。“用好播种机械,很关键!”他解释,“播种前,一定要深耕土地、耙细土壤。先进的精量播种机能保证播种均匀,精准控制深度。一定要舍得投入,及时更新农机具。”龙振存的农场拥有40多台套农机具,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检测设备等先进农机应有尽有。这些“铁家伙”,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为粮食高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如今,龙振存的农场不仅自身发展得红红火火,还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周边农户提供从播种到仓储的全程机械化服务,服务面积达一万六七千亩。农场建有储存仓,配备烘干设备,能存储1000多吨粮食,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为一些小农户提供便利。
  “最近这一周,我几乎24小时都在田里,尤其是晚上,水压足,浇地效率高,更是得盯紧。”龙振存一边查看施肥情况,一边说。即便农场早已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实现了“云端控水、按需供肥”,但他依旧丝毫不敢懈怠,时刻关注着田间的每一处细节。“庄稼事儿,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只有亲自守在这里,心里才踏实。”


原稿链接:http://paper.dzwww.com/ncdz/content/20250331/Articel01003MT.htm

编辑:卢庆琛

审核:张辉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