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在线·学在滕州7月13日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生活·实践”教育理念遇上校本课程创新,这条教育长河被注入了怎样的生命力?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引领下,一场以“生活·实践”教育为源头的课程变革在滕州市部分中小学正悄然生发。从龙阳镇的“龙湖月色”实践,到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生活工坊”,再到到市文化路实验小学的“博物课程”——在枣庄市教育学会的指导下,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会2024专项课题《“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生活课程校本化研究》实验学校的师生以行动作答,将课堂搬进田野、博物馆、社区厨房,让教育真正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认知走向创造。
活水之源:从理念破土到课程重构
“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是让学生记住了河流名称却从未触摸过流水。”在山东滕州,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专项课题《“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生活课程校本化研究》,成为串联滕州多校实践的“神经中枢”。
在龙泉街道安居小学,弘道公园成了天然课堂。学生们手持毛笔在石桌上挥毫,将“礼义仁智信”书写在宣纸与自然之间;剪纸社团的孩子们用红纸复刻北辛文化陶鼎纹样,泥塑课上重现“墨子造车”场景。校长党相启展示课程图谱:“书法、绘画、剪纸、泥塑、空竹五大美育课程,全部依托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学生作品装饰校园围墙,传统文化从展柜走进了生活。”
二十公里外的南沙河镇中心小学,童谣声伴着水流潺潺。《水韵》校本课程以“一滴水的旅程”串联起科学、德育与乡土情怀。孩子们诵读方言童谣《泉水叮咚》,用塑料瓶制作雨水收集器;在荆河岸边检测水质,将数据转化为数学课上的统计图表。“过去讲‘上善若水’是背诵注释,现在他们通过保护母亲河行动理解善的本质。”课程负责人指着一幅学生绘制的“家乡水地图”说。地图上,孩子们用箭头标注污染源,用绿标标记节水家庭——知识在行动中内化为责任感。
特殊教育中心的突破更具颠覆性。走进新建的“生活工坊”,仿佛置身微型社区:模拟超市货架上摆放着滕州特产辣子鸡调料,收银机配备真实扫码器;厨房灶台根据轮椅高度定制,学生正练习用电磁炉煎鸡蛋。“国家课程教‘超市购物’只认图片,我们让孩子用真钱交易、比价。”李文老师举起一袋学生包装的红枣,“这是与本地企业开发的实训项目,每卖出一袋积分换学习用品。”从制作艾叶香包到职业面点培训,课程目标直指“让特殊孩子有尊严地生活”。
渠清如许:空间赋能与机制破壁
课程重构需空间革命。在滕州,闲置校舍、田间地头、文化场馆纷纷变身教育现场。
龙阳镇学区的实践堪称“空间魔术师”。依托山区地貌,他们将废弃的龙山小学改造成“六基百团”基地:防溺水教育基地模拟河道险情,学生穿戴感应设备体验溺水窒息感;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孩子记录丹参生长周期,配伍制作养生茶;最令人惊叹的是“龙湖月色”场景化课程——当地著名景点“龙湖”被搬进校园。月色下的荷塘边,学生用植物染料绘制“夏夜观荷图”,数学老师带学生测量水深计算莲蓬产量,语文课则创作《龙湖赋》。“过去写景作文干巴巴,现在他们能说出月光照在水面的折射角度!”教师王介雪笑道。
市文化路实验小学的“博物课程”则打破场馆围墙。在滕州博物馆青铜展厅,五年级学生张子涵身着汉服,用中英双语讲解“滕侯鼎”:“它的饕餮纹象征神权,三足设计比四足更稳定……”这套由学生编写的文物口袋书,已成为全市研学标配。校长刘冬梅揭秘课程内核:“‘六馆一塔’(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墨砚馆等)构成校外课堂链,非遗传承人进驻校园工作室。当学生把鲁绣纹样转化为数学对称轴教案时,跨学科学习自然发生。”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精密的协同机制。翻开《龙山快乐成长营美德积分手册》,细则令人动容:“学会炒土豆丝积5分”“照顾生病同学积3分”。76名孤困儿童通过劳动赚取的积分,可兑换书包或参观科技馆的机会。更创新的的是“换坊轮训制”:学生学期内在豆腐坊、面点坊等24个工坊轮转,从“会做一道菜”到“掌握一整套生活技能”。志愿者教师刘敏记录下蜕变:“‘混世魔王’张义成了豆腐坊小专家,内向的刁若涵在食育大赛中夺冠——技能是给孩子最好的铠甲。”
奔涌之势:五育融合的生态重构
当生活与实践交融,教育呈现出惊人的生长力。在滕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中心,劳动课早已超越“扫地种菜”。非遗传承馆里,学生用草木染工艺制作端午香囊;科创中心模拟法庭上,初中生辩论“人工智能著作权”;国防教育基地内,无人机编队掠过等比例复原的“台儿庄战场”。“我们开发了七大主题38个项目,每个项目都像榫卯对接五育。”中心主任展示课程矩阵图:制作滕州菜煎饼融合劳育(和面)、智育(成本计算)、美育(造型设计);“红色讲解员”项目则统整德育(革命史)、体育(站姿训练)、美育(朗诵技巧)。
市特教中心的“五步教学法”让抽象概念可触摸。周焕杰老师演示《安全出行》课:先看交通事故视频(看一看),学交通标志含义(学一学),听民警讲解盲区风险(听一听),小组设计校园交通线(说一说),最后用量表自评方案(评一评)。“过去教‘危险’靠说教,现在他们用3D校模规划安全路线——教育在具象中生效。”
评价体系的革新更为深层。南沙河镇中心小学的“水滴积分”覆盖家庭、社区:学生记录“淘米水浇花”节水实践,家长扫码上传亲子环保视频;文化路实验小学的“博物印章”激励体系里,学生在“荆河生态报告”中分析污染数据可获“科学达人章”,将汉画像石纹样转化为文创作品可得“设计大师章”。“当劳动成果在义卖会上被市民争购,孩子的眼睛亮过所有分数。”非遗指导教师高萌指着一排面塑“荆河鱼”说——这些作品已入选山东省文创展。
江海之望:从乡土浸润到未来奠基
站在龙阳镇“龙湖月色”实践基地的观景台,俯瞰孩子们在荷塘边写生的身影,让人感受到 “所有教育的终点,都是让生命找到支点。”一组数据见证这场变革的辐射力:三万名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特色课程包286个;校园用水量平均下降12%;龙阳镇“六基百团”模式相继被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报道,吸引众多领导、专家调研。
更深远的改变在心灵深处。在特殊教育中心的毕业展示会上,自闭症学生小宇端出自制的“墨子酥饼”,向观众讲解面点的几何比例。母亲泪流满面:“原来他记住了墨子‘圆,一中同长也’的论述——只是需要一把生活的钥匙来开启。”而在龙阳镇美德信用办公室的墙上,贴着孤困儿童邵梓涵的纸条:“豆腐坊挣的积分给奶奶换了护膝,下次我要学针灸。”
2024年6月5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活·实践”教育专业委员专项课题《“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的生活课程校本化研究》工作推进会在滕州市龙泉街道安居小学召开。曲师大硕士生导师、枣庄学院教授,枣庄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宗海总结道:“从安居小学的‘以美育德’到龙阳镇的‘技多不压身’,滕州实践揭示出教育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课程扎根生活大地,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