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善城善教|劳动赋能 向阳生长 ——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0-23  浏览量:  栏目:善城善教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立足校园实际,把劳动教育课作为义务教育的必修课,以“耕读文化”“鲁班文化”为特色,开展体验式特色劳动教育,创造性地开发出了一条小学新劳动教育之路,孩子们通过动手、动脑,体验劳动的快乐。

 传承耕读文化,培养劳动能力

“耕读”文化在我国已传承数千年,是优秀农耕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内涵是耕和读的结合,倡导体力劳动与读书求知相融合,讲求实践能力以及亲身体验感。耕读教育既确保学生参与“耕”的劳动实践,又确保学生“读”的文化学习,将劳动与教育完美结合起来,做中学、做中教,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再探索,对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围绕该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耕读”哲学的智慧,依托校园农场,立足家乡特色民俗文化,创新劳动教育,“耕”“读”结合,以“耕”促“读”,以“读”导“耕”,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情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学校利用边角闲暇土地开辟了六块种植园区,建成“快乐农场”,为“耕读”提供实践场所,让劳动回归现实生活,把课堂教育与生活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劳力”“劳心”有机结合,锻炼劳动技能,涵养劳动情感。

每个班级都在“快乐农场”分到一块责任田,每位学生都是“快乐农场”的“农夫”。学生分片管理,自主种植各种蔬菜。在种植过程中,老师一边指导学生劳作,一边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劳动成果,并做好观察记录,以磨炼学生的意志。通过参与种植活动,学生了解垦地、播种、拔草、浇水、施肥和收获果实的全过程,感受作物的勃勃生机,在充分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领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五年级(1)班学生张芮瑄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么多人种一小块地都觉得很累,农民伯伯长年累月地种植大片的农作物,那该多辛苦呀!我太佩服他们了。”同学们劳动时觉得很累,但看着自己亲手种的作物慢慢生长,吃着自己种的蔬菜,觉得辛勤的付出收获美好的回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陈峰老师表示,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的同时,会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也会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在劳动和享受的过程中,学生对劳动的情感和态度慢慢发生着改变,在劳动中再也不拈轻怕重。

明四季、知农时、识五谷、辨节气、学观察、知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从而达到爱劳动、会劳动、能劳动、创新性劳动,这是基础教育的“刚需”,也是理想教育的愿景,更是杏花村小学的教育理想。

  图片1

 弘扬鲁班文化,探寻手造魅力

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劳动不仅能让孩子们获得劳动技能的提升,而且能开发智力,使孩子们的思维更灵活,想象力与创造力更丰富。

滕州是鲁班文化的发祥地,为弘扬鲁班文化、实施手造体验课程,学校建造了全市最大的手造体验馆——鲁班工坊。工坊占地1000平方米,设有木工坊、土陶坊、编织坊、印染坊、剪纸坊、益智坊和鲁班大讲堂。依托鲁班工坊的资源优势,学校组织专人对各工坊进行项目式研究,在厂家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自主研发课程体系。课程主要包含木拼画、泥塑、剪纸、画像石、鲁班锁和植物印染等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开设必修课程:一年级开设《姓名牌》和《创意儿童画》课程,二年级开设《陶艺》课程,三年级开设《梦想编织》课程,四年级开设《童心剪纸》、《创意未来》课程,五年级开设《木拼画》课程,六年级开设《青蓝印染》课程。这里是孩子们动手实践、创造快乐的园地,也是他们小学六年需要冲关打卡的地方。

 

图片2

 国学经典传承是一代代国人的责任,是给儿童的精神补钙。学校还组织编写了《鲁班的传说》《墨子故事》《孟子·滕文公》等家乡特色教材,在鲁班工坊设立鲁班大讲堂,聘请市国学会会长任泽美老师主持讲堂,每周进行一次国学讲座,定期举办“讲好家乡名人故事”等活动。学校成为我市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这里,既能给儿童带来系统的国学知识,又能帮助他们树立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图片3

 家校协同共进,赋能学生成长

《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和班级要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活动和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活动之中。要通过参观、访问、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社会。”

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劳动操作技能,而且要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家校联合,培养学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德育处副主任孟令涛说,学校制定了《“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责任我承担”岗位分包制》,从卫生保洁到物品管理,从窗台到地面,每一处地方都明确了管理责任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学生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在家里,家长则尽量让孩子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整理自己的床铺、洗鞋子、晒被子、整理书桌、收拾碗筷、扫地等。

此外,学校努力创设为社区、为社会服务的实践平台,让劳动教育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小小消防员、小小厨师、小小解说员、小小服务员等职业体验活动,为学生多元发展搭建了成长平台,一方面让学生提前体验社会分工,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收获的幸福;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自身发展做准备。学校要求每位学生每个寒暑假都参加志愿者活动,志愿服务的内容包括垃圾分类宣传、交通协助等。学校还利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利用植树节组织学生参加绿化劳动;利用“学雷锋日 ”开展“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劳动,可以学习各种劳动、生活技能,形成服务意识,对劳动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图片4

 新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让学生的成长方式更加多元。学生学习空间向外开放,从教室内走向了教室外,从学校走向田野。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面向未来的技术,让普通家庭的孩子流连忘返;学生从课本到自然,树木、土壤、蔬果等这些司空见惯却又如此陌生的事物进入学生的学习内容,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自然反映。学生的创造发明、科技小制作等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数量明显增加。教师课程研发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围绕新劳动教育,教师们开展系列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改变课程实施方式,转变育人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较高水平的物化成果。同时,学校得到特色发展。学校新劳动教育得到了央视频、学习强国、山东卫视等媒体报道,学生先后在省、市各类赛事、展示活动中获奖。新劳动教育已成为杏花村小学的靓丽名片。

          (来源: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