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自即日起本频道将在“善国名校”专栏,陆续展示全市基础教育名校风采,引导各中小学以名校为榜样,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机制,为滕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本期重点推出市书院小学依托“六声”教育,探索全面育人新路径典型事例,请予以品鉴!]
滕州在线·善国名校12月4日讯“教书育人必须落实‘德育为先、全面发展、面向全体、知行合一’的理念,通俗讲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滕州市书院校长解洪涛这样说道:“近三年来,正是在这个理念指引下,我们弘扬‘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古代书院精神,大力进行‘书礼’课程改革,‘让不一样的生命都一样的精彩’”。在滕州市书院小学,“六声”教育的实施,让“百年老校”向“百年名校”迈进,正经历着一场破茧成蝶般的蜕变。
滕州性善书院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其七百余年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连同着书院精神一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院人,“性善”也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成为了一个烙印,早已深深刻在了书院小学学子们的心里。校门口 两棵“耄耋之年”的大槐树,与校门上镌刻的“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国际视野的书礼少年”的大字交相辉映着,见证过书院小学的辉煌历程。
“无论古代书院教育强调的‘声声入耳’,还是今天学校全力实施的‘六声’教育,培养的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体现的是一种健康的教育生态,更是对五育融合的诗意表达,而这其中所折射出的就是今天的校长和老师们都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对于这种改变的原因,杨仲东副校长谈出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办真正的教育需要教育家精神。”
铸魂:“六声”教育让“书礼”文化多彩
走进书院小学校史馆,“书润生命,礼悦雅行”八个大字十分醒目,这是书院小学的校训。而自2022年起,学校着力打造的“书礼”文化的品牌,就通过持续发挥该文化品牌在文化积累、教育传播和学术思想的传承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拓展文化品牌活动载体构建,文化育人成效显著,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而这些,又都与学校开展的“六声”教育合频共振,共同推动着五育融合的理念落实到书院小学的每一项工作中去。
“随着学校的发展,校魂逐渐融入师生灵魂深处,内化为师生的精气神。书礼文化与六声教育赋予校魂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解读,它使书院小学拥有了教育特色和代代传承的精神文化基因。”解洪涛校长说,“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有书院‘气’和‘魂’的教师才能最终成就了有追求、有梦想的幸福学生;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批批‘培养具有传统美德国际视野的书礼’好少年。”
“书礼”文化搭台,“六声”教育也使书院小学呈现出不一样的教育生色彩。“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伴随着各班教室中打着节拍、抑扬顿挫的朗朗读书声响起,沐浴在晨光中书院小学就这样开启了新的一天。
“书院小学的品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学校老师精心筛选并编写经典篇目与名言,可以让学生大量、快速、有趣地学习并积累经典,在使少儿养成文明礼仪习惯的同时,更能培育良好的品性与人格。”四年级语文教师赵清华这样表示。
不仅晨读,学校还开展了午诵、暮写活动。根据教务处张莹主任介绍,晨读与午诵就是利用早晨、中午上课前的十五分钟的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品读《书院读本》。而关于品读,张盈主任谈了与众不同的认识,她认为“古代书院的‘学生先读先生后讲’”读书教学法,即不追求对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只是反复有声地朗读,直到把诵读的内容背诵得滚瓜烂熟。日本学者把它概括为‘素读’,书院小学坚持把这一具有书院印记的古代读书法称之为‘品读’,无论从名字本身,还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我们都要坚持一种文化自信。“暮写”是不仅包括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养成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和记日记的习惯。也同时包括了学校每一位教师的黑板粉笔字与硬笔书法的评比活动。
筑基:“六声”教育让优质课堂出彩
11月26日,全市“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基于实践育人的劳动课程高效实施研究’”观摩研讨会在书院小学召开。学生走进社区、超市等校外劳动基地,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解洪涛校长也在枣庄市近百名校长与教研员面前执教了一堂《巧手做蛋糕》公开课,在这堂校外场域的劳动课堂上,讲课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积极动手,专家的点评积极中肯,教研气氛热烈浓厚……“教师应该在课堂寻找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作为公开课,‘校长领衔第一讲’当然应该成为惯例。”活动结束后,解校长这样表示。
“六声”教育的主阵地当然在课堂,而五育融合与跨学科整合也使书院小学的优质课堂的半径不断得到延伸、拓展。在一次“推门”听课中,副校长张文国发现许多学生书写水平较差,“字写的不规范、不干净,书写习惯反映出的是学习的态度。书写里面大有文章,写字就和做人一样,要沉下心,一笔一画堂堂正正,一收一放温润从容。”因此,学校针对学生的书写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与评价标准。这一要求,不仅针对汉字书写,而且包括了英语、数学等学科,英语组因此举办了“英文书写大赛”活动。
“我女儿作业要是写得字迹工整,老师批阅时候就会给写一句鼓励的话,现在孩子书写可认真了。”一名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对教师工作连连称赞。二年九班班主任朱静对学校“抓书写”的要求表示肯定,“课堂上能够看出来,通过练字,学生们的专注力普遍提高了,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科技创新其实本身就是更为高级的劳动形态”,代信息科技课的教师鲁大伟谈了自己对劳动的理解。作为“CC+萌码编程”社团的“金牌教练”,在进行编程教学的同时,他将科技元素注入到运动器材、艺术实践和劳动应用中,让社团孩子们在体验科技之美的同时强身健体,提高审美水平,增进劳动意识。其实,像鲁大伟这样坚持跨学科教学的教师在书院小学不在少数。
“六声”教育同样为家校社的融合搭建起平台,学校启动了“家长资源进课堂”方案,充分发挥家长的职业特长,运用家长“性善大讲堂”的方式,选择不同职业的、有代表性的家长来为学生讲述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不仅如此,10月28日下午,一场围绕“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为主题的“亲子”辩论赛正在书院小学礼堂激烈展开,台上是四组家庭的唇枪舌战,台下的家长观众也是积极参与,礼堂内掌声、笑声不断。
突破:“六声”教育让多元课程精彩
“六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面育人。“六声”教育是通过学科间、领域间、校内外、个体经验与社会需要的广泛融合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渗透、交相呼应,以加速五育之间更灵活多元、高效长效的协作效应,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六声”教育不仅不会弱化学科,还会生成新的发展契机,促使学校课程更加丰富精彩。
“第十五天:大蒜苗长势喜人,芽长得直直的,又长高了一些。”四年六班学生王韵依在《大蒜生长日记》中这样写道,这是书院小学实施家庭微种植课程的一个场景。学生精心在家庭中选取合适的场地种植植物,仔细观察其生长情况,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个课程不仅让孩子在活动里玩得开心还获得了成就感,现在孩子对科学的兴趣越发的浓厚,还特别爱观察,学习仿佛更有了动力,跟我说想当科学家。”谈起孩子的变化,一位家长笑得合不拢嘴。
让阅读与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教育责任,“读写+”课程是书院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11月12日,《小葵花》责任编辑张雪慧在学生们兴奋又激动的目光中走进教室,这是书院小学特地为《小葵花》读者们准备的一场“见面会”。张雪慧与学生们近距离、面对面地分享创作理念以及背后故事,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植物世界。“这是一场特殊的阅读课、写作课。”四年级学生陈一鑫因为见到了“偶像”而激动不已,“张老师教我们细腻的描写技巧,教我们怎样将文字变得鲜活更有生命。”
学校还倾力打造“博雅读书节”“智慧数学节”“ happy英语节”“青春艺术节”“健康体育节”“创意科技节”等“六节”活动课程,将“六声”教育融入其中。11月29日,学生的笑声、呐喊声响彻操场,书院小学冬季趣味运动会正在举行。“趣味运动会”充分注重了同学们的参与和感受,比赛项目丰富,趣味性十足,合作性极强,包括“过雷区”“钻地道”“爬雪山”“滚雪球”等比赛项目。“三班,来一个”“一班,来一个”……趁着比赛的间隙,大队辅导员孔静老师又组织起各班的拉歌比赛,很快,嘹亮歌声与此起彼伏的呐喊声,连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一起,响彻在这所百年校园的上空。“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保持身心健康,同时要让学生感悟‘竞技精神’的魅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体育节课程实施的意义。”郑义副校长说。
朗朗读书声,沙沙书写声,热烈辩论声,嘹亮的歌声,运动场上的呐喊声,快乐而幸福的笑声。也许,这才是书院小学最美的样子。“书礼”同育,“六声”一体,真正的教育正在这里发生。
“兴学敦教,导扬风化,抚育黎庶,不负名斯院斯堂之义......”解洪涛校长每次走进学校校史馆他都会在元代刘逢源的《存心堂记》文章前停留许久,这些话让他有种莫名的感动,解洪涛校长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诗与远方,书院小学正在路上……
(马云翀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