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欣卉(滕州三中)
苏轼:“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而我却不然,曰:“渺渺兮众怀,望汉字之美游吟四方。”
——题记
世界之大,文化多样。只得身在其中,情不自禁地感慨一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问苍茫大地,何为汉字之美?于我心也,此为汉字之美。可美在何处?
字形之美。我眼中的汉字之美是字形之美。古代先贤智慧真是无穷尽!就好比“安”这个字,我们知道“家”是由“宀”和“豕”组成,“宀”指房子的屋顶,而“豕”就是饲养的猪,所以家就是有房子,饲养家畜的地方。“安”也类似,它们都有“宀”,而女指女子或妻子,所以“安”就是女子在屋里而很安全。再者,清澈二字都有“氵”,这个偏旁指水,所以水透明、干净的样子是为清澈。“灶”——用火烧土形成的台子做饭;“耕”——以井字状土地种粮食;“村”——周围有树木的人住的区域。汉字与自然生活相接,是字形之美,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
韵律之美。我眼中的汉字之美是韵律之美。汉字有4个声调,这在诗中更为明显,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中不仅体现声调,还有诗歌中的另一特点——押韵。诗歌是汉字传承的载体,是朗朗上口的乐章。诗歌之美也是汉字之美,而汉字韵律之美,又为诗歌之精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传承之美。我眼中的汉字之美是传承之美。纵观汉字的发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此为汉字的基本结构史,至此,现代汉字的基本框架已形成。为了使汉字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采取简化汉字的手段,使信息传递、交流更为便捷。当然,这种手段美中不足之处也是有的。比如:有些生僻字仅凭字形看是无法猜透意思的,而甲骨文那种象形画图的方式更简单直观明了。不过,放远看,我们日常生活中鲜少遇见生僻字,所以这点美中不足基本可以忽略了。除了汉字的传承,还有方言!现在,当代中国,人们大多以普通话为主,但方言并没有被人们遗忘。在北方地区,方言以官话为主,例如:东北话,山东话,北京话,河北话等,发音更像普通话,仅声调不同,更加通俗易懂。而南方地区的方言对于北方人来说,像“加密语言”。像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方言以及广东话,闽南话,不好说也不好懂。在战争年代,方言也会被当作加密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可见在汉字传承之美上,方言的功劳可不小!
思想文化之美。我眼中的汉字之美是思想文化之美。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国的标志、文化名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它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先贤们的大能,是智慧结晶,思想结晶,文化结晶。
对于当代中小学生来说,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汉字之美是思想文化之美,是信念传承之美,是教育弘扬之美。我眼中的汉字之美为何?为历史长河涛涛不绝;为精神力量,似长河大江奔涌向前;为生命之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望汉字之美游吟四方,望中华文化代代相传。
(指导教师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