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光慧
夕阳懒懒地照着,给大地披上了金色的外衣,晚风清凉地吹着,玉米地里的叶子簌簌作响。玉米已经掰完了,秸秆上还挑着稀疏的花粉,腰间白色的玉米皮,就像爷爷挂着的毛巾。收获完以后的土地距离耕地、播种还有几天的时间,剩下的工作就是要慢慢地把这些玉米秸砍倒,晒干。大人们一手拿着小锄头“咔嚓咔嚓”地把它们的根砍断,另一只手提着整整齐齐地码在田垄里,一会儿工夫,拥挤的田里就变得空旷了起来。
我们在地里奔跑着,去拔田埂上的狗尾草,找一根坚硬、细长的草梗,去捉藏在玉米秸底下的蟋蟀和蚂蚱。这些小虫子都是“贼精”,听到我们踩在玉米秸上“哗哗”的脚步声,就惊慌失措地振翅飞起来,但最终还是被我们追逐着扑在地上捉住了,然后串在了草梗上。秋后的蟋蟀、蚂蚱很肥,把它们的脑袋掐下来,拉出了肚子里的肠子和内脏,用盐腌上一会儿,扔进油锅里煎上几分钟,变成了香喷喷的美味。但是,我们最大的乐趣还是钻进玉米田里,去寻找甜秆。
那时候的农村,红糖白糖都是凭票购买,平日里很少能够吃到甜的东西。因此,能够啃上两口甜秫秸,也是我们的一种愿望。我们北方不产甘蔗,想吃甜秆就去找高粱秸或者玉米秸。我们曾经种过很多的高粱,它们秸秆高大,头顶着高粱花红彤彤一片,远看就像一片灿烂霞光。高粱的叶子又大又长,秸秆下面长满了气根(寄生根),把秸秆紧紧地钉在地上。高粱秆上挂着一层白白的薄霜,有的秸秆很甜,也有的不甜,吃起来味同嚼蜡,高粱秸的皮很坚韧,很容易割伤我们的嘴巴,因此我们更喜欢找玉米秸解馋。
玉米也是高秆作物,和高粱一样长着长长的叶子,高高的秸秆,但是,掰掉果实以后的玉米秸站在地里,还要进行光合作用,再加上北方的秋天昼夜温差很大,白天产生的营养成分就以糖的形式在秸秆中储存了下来。因此,在我们农村,晒干的玉米秸除了做过冬的燃料以外,更多的是被粉碎后来饲养家畜,是极好的饲料。
我们钻进玉米地里,去寻找长得粗壮的秸秆砍下来,去掉顶梢和叶片,只留下一截光溜溜的甜秆。玉米秸的表皮很漂亮,碧绿的色彩中透着淡淡的红色,就像镀了一层精美的瓷釉,油光闪亮,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咬着揭下来,露出洁白的秸穰。玉米秸穰里面布满了细细的筋管,咬一口清脆爽口,一股清香甜蜜的感觉立刻充满了口腔,就像一缕香甜的春风。玉米秸里面的水分很多,甘甜的汁液顺着嗓子流进肚里,那滋味是说不出的甜美,仿佛把五脏六腑都腌进了蜜缸里。玉米秸的穰儿是不能下咽的,我们总是用舌尖咂了又咂,直到咂干了里面的糖分才恋恋不舍地吐出来,一会工夫,一截长长的玉米秸吃完,地上留下一堆白生生的秸秆渣。玉米秸是越靠根部的部分越甜,有的还略带着一点点酸,和熟透的黄梨一样酸甜爽口,别具风味。
玉米秸虽然香甜味美,但如果吃得太多,特别是呼吸了太多的凉气以后,肚子就会发胀,造成消化不良,我们称作“虚泡”。但是,这仍然阻挡不了我们吃甜秆的“贪婪”和兴致。
现在,每当想起当年捉蟋蟀、吃甜秆的情形,我还会觉得满口清香,那毕竟是我们童年最有趣、最快乐的事情。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