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奎
滕州的赐宴街,静卧于荆河南岸。
荆河是滕州的母亲河,河水自东北浩荡入城,向西南奔流。行至滕州二中西南角,河道悠然一转,向西穿城而去。赐宴街,就介于这一段跨荆河的善国大桥与新兴南路大桥之间。
街名源于村名。“赐宴村”的来历,可追溯至乾隆皇帝的第五次南巡。据《南巡记》与《滕县志》载,此村清初名为小祝庄。南巡途中,乾隆颁旨减免山东经过地方赋税,恩赏长者。当御驾行经此地,村民自发以最淳朴热烈的方式迎驾谢恩。龙心为此大悦,特赐御宴,与民同乐。在那个时代,一介小县,能接帝王銮驾已是殊荣;而贵为九五之尊的帝王能赐宴与民,行亲民爱民之举,更堪称旷古佳话。小祝庄遂更名为“赐宴村”,以彰其荣。那条曾摆满御宴的街道,也因此得名“赐宴街”。
于滕县百姓而言,这场御宴不仅是一场享用美味佳肴的盛事,更拉近了朝堂与民间的距离,深宫帝王不再遥不可及。君爱民,民拥君,君民之间互相唱和,共同演绎了一场鱼水情深的佳话。二百余年岁月流转,这桩盛事至今仍是当地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恍惚间,那龙旗仿佛仍在街角招展,御宴的香气似乎仍弥漫在巷陌之间。
康乾盛世,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古代盛世。乾隆帝勤政而崇儒,虽为满洲人,却多次亲赴曲阜祭孔,秉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的理念。而滕县,既是墨子、鲁班的故里,民风淳朴,崇文尚礼,更有滕文公问政于孟子,行“善政”而名扬天下的美谈。此地千年文脉滋养的百姓,对这位亲民的皇帝报以真诚的尊崇,或许正是这段佳话能在此生根的原因。
滕县素有“九省通衢”之誉,古驿道北通京城,南达江南,终日商旅不绝。赐宴村紧邻驿道,傍依荆河,连接县城,占尽地利之便,自古市井繁华,商铺林立。“赐宴”之名,也随着南来北往的客商口耳相传,成为古滕县一张响亮的名片。后因口音流转,“赐宴”渐被谐音“寺院”所代。至1990年,此地改称为东、西寺院街,中间那条原初的赐宴街,是否正是两村的分界,已无从细考。
十几年前,东西寺院片区还是密布的低矮民房,在荆河北岸日渐长高的楼群映衬下,是不折不扣的棚户区。沿河岸,依托民房开设的酒吧、茶馆和舞厅相接相连。入夜后灯红酒绿,一片喧嚣。而看似繁华的背后是当地居民的失落和对未来的期盼。终于,旧城改造被提上了日程。仿佛一夜之间,密密麻麻的民房消失在历史深处,取而代之的是座座现代化的楼宇和窗明几净的学校。
为重现历史,留住文脉,政府在河滨南路建起一座巍峨的“赐宴街”仿古门楼。这条千余米长的沿河长街,采用明清建筑风格,与北岸的荆河公园隔水相望。街内,“圣巡”“圣宴”“圣考”等大型雕塑群点缀其间,漫步其中,古韵悠然,乾隆驾临滕地的恢弘历史场景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若行人换上古装,便是一场时空的穿越。
赐宴街枕着荆河的一湾碧水,气派的门楼正对河面,少了几分沧桑,却多了几分端庄与华丽。河面宽阔,垂柳依依,带给人开阔的视野和满眼的湿润。浩浩荆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与繁华。遥想当年,乾隆帝赐宴百姓时,或许也曾立于斯,望此湍湍河水,龙颜大展吧。
如今的荆河两岸,已是市民运动休闲的乐园。周末清晨,我常与家人来此漫步健身。我们从二中南门旁的河湾西行,沿健身步道,过善国大桥,至新兴大桥。沿途健身广场上晨练者络绎不绝,垂钓者静坐岸边或沙洲,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行至赐宴街门楼附近,我们总会寻个早点摊,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粥或糁汤,便开启了烟火生活的一天。
赐宴街毗邻学校,每当孩子上晚自习时,我便在河边林荫步道上漫步等候。古色古香的商铺,流溢的灯光透过枝叶洒在宽阔的河面上,与水中明月交相辉映。此情此景,常令我忆起名家笔下的秦淮河韵致。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最华美的底色,它无声地塑造着市民的精神风貌。滕州的底蕴,尤为深厚。从赐宴街上行五里,千年龙泉塔巍然耸立,俯瞰荆河千年流觞;下行五里,历经三千年风霜的滕国故城拥荆水入怀,默然矗立。市区内,接官巷、老县衙、书院街、王东槐祠堂……它们与赐宴街一样,每一处都镌刻着岁月的故事与人间烟火,让人能真切触摸到历史的余温。
荆水微波,时光舒缓。一条街巷,便让流逝的时光找到了归途,而这段让历史充满温情的轶事,也温暖人心,代代相传。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