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昼最短,夜最长,春将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北半球的白昼时长开始逐渐增加,民间有着“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意味着阳气逐渐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在时年八节当中,冬至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立春岁节。
冬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测定出的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节气之一,用于指导农事活动。也源于祭祀活动,周朝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冬至日作为岁首,举行祭祀活动,后逐渐发展成节日。
冬至节,民间历来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南北各地风俗文化各异,各地的风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节日有历史,乏记载。很多古已有之的节俗活动在著作上鲜有记载。
冬至吃汤圆是南方的传统习俗。“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圆”。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
冬至吃饺子是中国北方的传统习俗。
在冬至这一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包好后下锅煮熟,蘸着醋、辣椒油等调料食用,充满温馨的氛围,也寓意着团圆。
来源: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