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许多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放松、聚会和娱乐后,回到工作或学习状态时,可能会出现“收心难”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假期综合征”,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疲倦乏力、焦虑拖延等。如果不加以调整,可能会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那么,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调适,让自己顺利度过假期过渡期?
假期的轻松愉悦与工作的紧张节奏形成了强烈对比,导致大脑和身体短时间内难以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钟紊乱:假期中熬夜晚起、饮食不规律,导致作息混乱,影响精力恢复。
情绪落差:假期充满期待和欢乐,而假期结束后,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容易产生失落感。
压力回归:节前未完成的任务、节后的新工作可能带来焦虑,导致“假期后拖延症”。
要顺利回归正常状态,关键在于心理调整与行为习惯的恢复。

提前调整生物钟:假期过后,不要突然改变作息,而是逐步调整,比如每天提前30分钟上床休息,早晨定时起床,减少赖床时间。
白天多晒太阳:自然光有助于调节生物钟,提高白天的清醒度,晚上更容易入睡。
午睡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白天过度补觉,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避免“一上来就满负荷工作”,先从轻松的任务开始,比如整理邮件、回顾工作计划,帮助大脑适应工作节奏。
列出待办事项清单,按优先级安排工作,减少焦虑感。
保持适度预期,不要急于在假期后立刻高效工作,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

用正念冥想或深呼吸法放松:每天5-10分钟的冥想可以帮助稳定情绪、提高专注力。
合理表达情绪:如果感到烦躁或焦虑,可以和朋友同事聊聊,或者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整理情绪。
用积极暗示取代消极思维:如“我可以逐步适应工作节奏”,“新的一年会有新的成长和收获”。

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避免饮食过度负担身体。
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鸡蛋、鱼肉、豆类、蔬菜),稳定血糖,维持精力充沛。
多喝水,减少咖啡因依赖,避免饮食不当影响睡眠和情绪。

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温和运动(如散步、瑜伽、慢跑),有助于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情绪和专注力。
拉伸和深呼吸结合,帮助缓解久坐带来的身体不适,提高舒适度。

制定短期目标,如“本周完成一个重要任务”,“每天阅读30分钟”等,增加成就感。
适当奖励自己,完成小目标后,可以给自己一杯好喝的咖啡、一顿喜欢的餐食,增强动力感。
培养工作仪式感,比如用一支新笔、一本新笔记本开启工作,增加新鲜感,减少负面情绪。
如何让假期的放松感延续到工作中?
很多人不喜欢假期结束,往往是因为工作生活过于紧绷,失去了放松的机会。我们可以从假期的轻松中汲取一些灵感,让工作日也能充满幸福感。
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些假期的美好习惯,如每天抽时间听音乐、阅读、与家人交流。
利用碎片时间休息,比如午休时散步、喝杯茶,让工作日不那么紧张。
安排下一次小假期或休闲活动,给自己一个期待,如周末短途旅行、聚餐、健身计划等。
“收心难”是许多人在假期后都会经历的状态,不必过于焦虑。关键在于循序渐进调整作息、积极调节情绪、合理规划工作,让自己平稳过渡,找到节奏感。新的一年,让我们用更好的状态迎接新的挑战!
希望这份心理调适指南能帮到你,祝你轻松度过假期后过渡期,满血复活!
来源:市精神卫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