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的中国抗癌日,一谈到癌症这个话题,很多人都觉得很沉重和恐慌,仿佛癌症都是突然就发生了一样,其实它并不是突然就降临的疾病,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沉默陷阱”。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从头开始,从日常生活出发,一起发现那些致癌因子,在生活中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从“头”开始:
警惕悄无声息的脑肿瘤
一项发表在《神经肿瘤学》上,基于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和基因组关联研究结果的系统性综述,汇总了多个大型人群数据来源(如美国脑肿瘤登记数据、基因组关联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等)得出结论,目前被广泛确认的风险因素主要有两个:接受过头部放射治疗(电离辐射),以及特定的遗传易感基因变异。
基因属于不可改变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做的预防措施就是:减少不必要的头部 X 光或 CT 检查,尤其是儿童。但也要注意,该做的检查得做,不能全部拒绝,正常诊疗需要的合理检查不用太担心;避免长期接触高剂量辐射源(比如职业暴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饮食、睡眠到心理健康,全面降低整体的癌症风险。[1]
根据上海抗癌协会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出版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4 版)》,当你出现持续性头痛、视力模糊、喷射状呕吐、言语不清、情绪反常或平衡感下降等症状时,不要轻易归咎于“太累了”或“情绪波动”,这可能是大脑在发出预警,应该及时就诊以免耽误。[2]
别忽视“眼”前危机:
紫外线下的眼肿瘤风险
曼彻斯特大学癌症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团队在 2021 年撰写的观点论文提到,紫外线的 DNA 损伤特征同样出现在部分眼黑色素瘤中,尤其是虹膜和结膜这些“暴露在阳光下的部位”;因此,在阳光强烈的时段,如中午时分、海边、滑雪、驾驶等场景,佩戴太阳镜可以有效阻挡有害紫外线,减少累积性眼部损伤,降低患癌风险。[3]
《肿瘤学》上 2021 年系统探讨了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保眼治疗新方向,作者指出最常见的眼肿瘤(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症状不具备特异性。[4]因此暂无针对性的眼肿瘤筛查意见,保持常规的眼科体检即可。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小心“上呼吸道”的阴影:
头颈部肿瘤悄然来袭
一篇发表在《肿瘤学年鉴》上,结合了多项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行为干预与筛查策略的综合性研究观点论文,系统分析发现,目前头颈部肿瘤的发病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人群:
· 长期吸烟者(包括香烟、雪茄、烟斗)。
· 长期饮酒人群,尤其是重度饮酒者。
· 咀嚼槟榔习惯者。
· 有反复口腔炎症、口腔卫生状况差的人群。
· 感染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人群,特别是 HPV-16 型。
别让“小脖梗”变成大问题:
甲状腺癌悄然流行
(1)应避免反复接受不必要的颈部放射检查,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在进行牙片或头颈部 CT 检查时,应使用甲状腺防护装置。
(2)居民还应避免长期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地下水,特别是在农业施肥密集区域,应定期监测饮水安全。
(3)在缺碘地区,甲状腺功能紊乱与滤泡型癌变风险升高存在关联;而过量补碘则与乳头状癌风险升高有关。这提示我们,“碘补充”并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地区和个体情况合理调控。
(4)除了环境与生活方式干预,更重要的是对甲状腺结节的科学认识。按照目前国际通用的 C-TIRADS 分级法则,大多数甲状腺结节属于良性改变,仅需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而在发现快速增大的结节、合并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穿刺活检或进一步治疗。[6]
别让呼吸成为负担:
肺癌的隐形杀手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防患于“胸”前:
乳腺癌从生活方式开始预防
护“胃”在先:
别让癌症从餐桌上偷袭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护“肝”如命:
别让沉默的肝癌悄然扎根
“肠”护有道:
别让结直肠癌悄悄扎根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宫”防未然:疫苗与筛查,
共筑宫颈癌防线
参考文献
来源: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