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痛—
西医分类
中医辨证
预防调护
头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很多时候有人咬咬牙就忍过去了,也有人靠止痛药缓解一时,同时产生疑问,我这头痛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来的?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头痛的分类和治疗。

西医分类

国际头痛协会(IHS)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其他头痛 3 大类,每一类下包含多种亚型:
1. 原发性头痛(无明确病因,占 90% 以上)
(1)偏头痛
典型特征:单侧搏动性疼痛,持续 4~72 小时,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
分型:包括有先兆偏头痛(发作前出现视觉异常,如闪光、锯齿形光斑或感觉异常 )与无先兆偏头痛(直接进入头痛期)。
诱因:激素波动(如月经)、压力、酒精、咖啡因、特定食物(奶酪、巧克力)。
(2)紧张性头痛
典型特征:双侧压迫感或紧箍感,轻至中度疼痛,持续 30 分钟至数天。
分型:包括偶发性(每月<1天)与慢性(每月≥15天,持续3个月以上)。
诱因:长期低头、焦虑、睡眠不足、颞下颌关节紊乱。
(3)丛集性头痛
典型特征:剧烈眼周或颞部疼痛(如“刀刺”或“电钻”),持续 15 分钟~3 小时,伴流泪、鼻塞、眼睑下垂。
发作模式:集中在数周至数月内频繁发作(“丛集期”),随后可能缓解数月或数年。
高发人群:男性吸烟者。

2. 继发性头痛(由其他疾病引发)
(1)血管性:高血压危象、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
(2)感染性:感冒、鼻窦炎、脑膜炎、新冠感染。
(3)结构性:脑肿瘤、颈椎病、青光眼、中耳炎。
(4)外伤性:脑震荡、颅骨骨折。
(5)药物性:长期过量使用止痛药(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3. 其他头痛
(1)三叉神经痛:面部闪电样剧痛,常由咀嚼、说话触发。
(2)颈源性头痛:颈椎病变引发的后脑勺至头顶放射性疼痛。

中医辨证

头痛在中医理论中属于“头风”“脑风”范畴,辨证需结合疼痛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及体质等因素,分型论治。可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
外感-风寒头痛
症状:
头痛剧烈,连及项背,遇风加重,恶寒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代表方:
川芎茶调散。
外感-风热头痛
症状:
头部胀痛,发热恶风,面红目赤,口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清利头目。
代表方:
芎芷石膏汤。
外感-风湿头痛
症状:
头痛如裹,头重昏蒙,肢体困重,胸闷,纳呆,舌淡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祛风除湿,通窍止痛。
代表方:
羌活胜湿汤。
内伤-肝阳上亢
症状:
头胀痛或跳痛,眩晕,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平肝潜阳,熄风止痛。
代表方:
天麻钩藤饮。
内伤-血虚头痛
症状:
头隐痛,缠绵不休,心悸失眠,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
养血益气,和络止痛。
代表方:
加味四物汤。
内伤-痰浊头痛
症状:
头痛昏蒙,或重如裹,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
化痰降逆,健脾祛湿。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内伤-肾虚头痛
症状:
头痛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法:
补肾填精,益髓止痛。
代表方:
大补元煎。
内伤-瘀血头痛
症状:
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或有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代表方:
通窍活血汤。
按头痛部位引经用药:
- 太阳经(后头痛):羌活、蔓荆子。
- 阳明经(前额痛):白芷、葛根。
- 少阳经(两侧痛):柴胡、黄芩。
- 厥阴经(巅顶痛):吴茱萸、藁本。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自行套用方剂。

预防调护

头痛虽常见,但科学应对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长期反复的头痛不要硬扛,及时就医才是“头”等大事!
1. 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受凉、情绪波动,忌食辛辣肥甘,保证睡眠。规律作息:固定睡眠时间(7~8 小时),避免熬夜或过度补觉。
饮食管理:偏头痛患者避免酪胺(奶酪、腌肉)、亚硝酸盐(加工肉)、味精。补充镁剂(如深绿色蔬菜、坚果)可能减少发作。
运动建议:每周 3~5 次有氧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头痛。
2. 高危人群筛查,建议及时就医评估情况:
(1)50 岁后新发头痛。
(2)头痛频率或强度突然增加。
(3)伴随神经系统症状(肢体麻木、言语障碍)。
来源:省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