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浪潮中,东郭镇立足“医体赋能、宜居宜养”定位,以“三优九促”为抓手,破解北部山区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中药材产业实现从“零星种植”到“成链发展”的跨越式升级。
如今,东郭镇的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不仅带动十余个村集体壮大、数千群众稳定增收,更为当地赢得多项荣誉——获评2024年滕州乡村振兴“两区”建设特别贡献奖,成功创建山东省标准化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其探索形成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郭经验”。
优种筑基:科学布局破解“规模小、产量低”难题
东郭镇组建中药材产业发展帮促专班,编制科学种植规划,通过“利益联结、三良联动、因市定种”三措并举,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在规模扩张上,该镇高标准建设大夏盈康中药材产业示范园,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实现供苗、农资、指导、管理、回购“五统一”。村集体整合边角耕地、提供有偿服务,年增收4至6万元;群众通过“土地流转+灵活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企业借助资源集聚降本200余万元,形成三方共赢格局。目前,全镇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
为提升产量,东郭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投资30余万元建设深水井、储水点、泵站,改造生产路5公里;搭建200余亩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推广4种优质抗病新品种;普及粮药套种、测土施肥等技术,亩均产量稳步提升,年采收鲜货超5000吨。
紧盯市场需求,该镇与市职能部门共享信息,监测13个高波动品种供需情况,指导企业弹性调整种植结构。目前,射干、金银花等6种紧俏药材供不应求,订单溢价率近10%,丹参种植规模快速扩大,有望两年内成为江北最大丹参种植基地。
优加延链:创新驱动打破“加工浅、业态单”局限
秉持“农是根、文是魂、富是花、旅是果”理念,东郭镇从精深加工、文旅融合、创客培育三方面发力,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
在精深加工领域,该镇盘活闲置资源,投资1.1亿元建设一体化基地,实现药材清洗、切片、干燥自动化生产,推动加工环节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同时,联合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专家攻关提纯工艺,推进丹参茶、中药精油、药酒等8个产品线建设,抢占产业发展新高地。
依托中医药文化资源,该镇与市财贸医院、市中医医院合作,投资300余万元打造百草园观景台、中医主题广场,构建“善城药乡、杏林九境”文化场景;结合枣庄非遗条编技艺,开发香囊、药枕等文创产品,推出药田观光、农耕体验项目,吸引游客超3万人次,打造“医养游”融合新场景。
为进一步激发产业活力,该镇支持企业开展“创客学院”项目,通过“理论+实践”培育中药材“土专家”,对优质创业项目提供融资、用地支持。目前,全镇已孵化家庭作坊20余个,催生药膳、中医理疗等10余个新业态,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优销拓市:品牌引领解决“渠道窄、名气小”困境
东郭镇以“质量筑基、品牌赋能、多元营销”为路径,织密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让道地药材走向全国。
在质量管控上,该镇建立“种、管、采、加、储”全链条追溯体系,记录土壤墒情、农事操作等数十项信息;投资300余万元建设GSP标准仓储设施,精准调控存储环境;通过企业自检、政府抽检、第三方飞检“三重把关”,产品合格率保持100%,达到“三无一全”规范化标准,“大夏盈康”品牌申报有序推进。
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东郭镇推动本地基地与市内企业、亳州专业市场、杏花村市场深度合作,加入“买全国、卖全球”销售网络。目前,丹参、赤芍等11种道地药材实现“优质优价”,市场议价能力显著增强。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该镇组织企业参加第八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济南国际中医药产业展等展会10余场,达成合作协议21份;搭建“互联网+中药材”模式,入驻头部电商平台,宣传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破11万人次,8篇新闻被中国新闻网、新华社客户端刊发,经销商覆盖4省17市。
从“田间种得好”的基础夯实,到“车间加工精”的价值跃升,再到“市场卖得俏”的渠道畅通,东郭镇以“三优九促”为核心引擎,有效激活中药材产业全链条潜能。这条发展路径不仅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收的双向共赢,更推动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也勾勒出山区乡镇从“产业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振兴”的生动图景。通讯员 洪志文 张胜利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