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贺奎
在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就与新闻宣传工作结下缘分。1985年,我从一名教师转岗到乡镇政府做宣传报道,每天就一门心思地采访、写稿、发稿。为党委政府当喉舌,为新时代鼓与呼。一篇又一篇长短不等的消息、通讯发往各级新闻媒体。1994年1月1日,《滕州日报》创刊发行,更是给我提供了新闻写作的平台。在从事宣传报道期间,不少新闻稿件频频见诸报端。十几年之后,由于工作的变动,我只好与新闻宣传工作分手告别。
2007年,我离岗休息。蜗居家中,无所事事,每天只好看着电视打发时光。贤婿孟阳见我无聊,跑到报社给我订了全年的《滕州日报》。当我看到这份报纸,顿觉耳目一新,有些爱不释手。尤其翻阅到“荆泉”副刊,赏心悦目,可读性强。从版面设置,到文章内容,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打那,我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下楼到报箱里取报纸,然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天的《滕州日报》。打那时起,读报、学报、用报就成了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从副刊到其他各版,总是一篇不漏地浏览一遍。针对副刊编发的名家稿件,我还不止一遍地阅读,随时做些剪贴,为的就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实自己的大脑。
确切地说,是“荆泉”副刊激起了我的写作兴趣,燃起了创作的热情,让我内心萌发一种写作的冲动。我清楚地记得,2018年初,我从《滕州日报》看到关于“好吃不过饺子”的征文启事,于是伏案创作,连夜写下《除夕饺子香满屋》一文,不久就被编辑老师发在1月23日的副刊上。这算是我的处女作吧!从那时起,我便笔耕不辍,走上了业余写作之路。由于坚持不懈地努力,至今已在“荆泉”副刊发稿50余篇。在报社举办的各类征文比赛中,《堂兄的梦想》获“滕电杯”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滕电建厂60周年征文比赛二等奖;《母亲河变迁记》获“嘉庆阳光杯”为家乡代言,为滕州点赞主题大赛二等奖。
我深深地感恩于“荆泉”副刊,感恩于那几位默默无闻的编辑老师。是副刊和编辑老师伴我一路前行。我在这片沃土上耕耘,在这里播种,又在这里收获。副刊有着辛勤的园丁,有着像陈倩老师那样的园艺师,精心修剪,用心呵护,扶持着我们这些滕州本土的作者。每篇稿件的见报,都凝聚着编辑老师的辛勤付出。大至通篇结构,小至标点符号,都修改得那样细致完美。
副刊,不愧为滕州文学的一块高地,她更是滕州本土文学爱好者的摇篮。实实在在地说,是副刊成就了我的文学梦想。正是在她的陪伴下,我勇往直前。不仅从中找回了自信,写作水平也有了一点点提升。四年来,我先后在《枣庄日报》“榴园”副刊发表文学、文化类稿件46篇,计7万余字。
我与荆泉结缘,不仅仅是“荆泉”副刊,还有滕州人人皆知的荆泉。荆泉畔,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趵突跳珠早年被列为“滕州八景”,荆泉成为滕州人的生命之源,供应着滕州城的生活用水。我的青少年时光,喝着荆泉水,吃着荆水鱼,享受着其他人享受不到的恩赐。荆泉,给了我生活积淀,给了我创作灵感,是荆泉滋养了我。所以在我的后半生里,仅以荆泉为题材的散文多达七八篇。
三十年风雨兼程,《滕州日报》和她的副刊经历了艰辛的历程,为人们奉献了最美的精神食粮。在副刊这个文艺百花园里,一大批文学新人在这里起步,在这里成长。值《滕州日报》三十岁生日之际,衷心祝愿“荆泉”副刊以荆泉之水,润泽文化之地,孕育文学新人,引领滕州文学的新风尚,在未来的日子里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