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文旅深度融合的部署要求,系统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创新表达形式和展示手段,成功将文化推出去、把流量引进来,积极打造县域旅游新坐标,走出了一条具有滕州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我市坚持“系统性规划保护、挖掘阐释、活化利用”的工作方针,全面加强对全市文物资源的统筹规划,创新激活全市689处文保单位、7.8万件(套)馆藏文物、226项非遗项目、2个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时代价值,先后完成薛国故城、滕国故城、北辛遗址、前掌大遗址、岗上遗址、黄安遗址等重要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工作。建成鲁中南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中心,为进一步开展区域考古研究和文物修缮提供了坚实平台。重点推进“千年故城、薛国遗址”系列项目,通过建设遗址公园、数字化展示厅、沉浸式体验区等方式,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可感、可知、可游的文旅场景,极大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考古遗址正成为吸引游客的“新流量密码”。
我市以全域旅游理念为引领,以更强行动自觉以旅彰文,打破传统点状开发模式,集成式推动文化景点串珠成链、联动发展。近年来,投资20亿元整合“一塔六馆”文旅资源,持续推进墨子科技文化城建设,将其打造为集文化展示、科技体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文化会客厅。2024年,该景区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度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56%。建成“一塔六馆”全国最大县级博物馆群,其中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先后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滕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显著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我市紧紧围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施传统文化基因解码利用工程,深入挖掘墨子科技创新思想和鲁班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深刻赋能文化品牌建设,先后举办14届墨子鲁班国际学术研讨会、9届墨子文化节、6届鲁班文化节,吸引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有效扩大了滕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持续为滕州文旅引流开源。同时,策划推出中华善城“七个一工程”,以善文化浸润人心、引领风尚、倡树新风。“鲁班锁”作为国礼亮相联合国,引发广泛关注;大型人文纪录片《墨子》已完成拍摄,即将公映;柳琴戏情景剧《文公问政》获央视《朝闻天下》栏目点赞;《工匠鲁班》《班墨传奇》等文艺作品也在海内外产生热烈反响,持续提升了滕州文旅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深化文旅融合,优化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进一步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努力将滕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县域旅游目的地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示范区,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强劲文化动力。朱婷婷 孙艺文 报道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1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