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广星
2330年前,古老的中国东方出现了一个奇迹。那时是东周后期,周王朝名存实亡,战国七雄诸侯争霸,战争的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深渊,弱小的诸侯国大都被齐、楚、秦等七国吞并灭亡。然而,在齐、鲁、宋、楚之间的滕国,不因国小而无为,而以“善国”闻名于天下。
“善国”一词自从被亚圣孟子用来褒扬“滕国”之后,几乎成为“滕国”的专用代名词,在人们的心目中,“善国”=“滕国”。
滕国以“绝长补短五十里”之地,创造了“善国”的人间奇迹,令各国诸侯惊奇赞叹。是谁创造了滕国的辉煌?有两个主要人物不能忘记:一个是滕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国君滕文公姬宏,另一个是邹国名士、儒家代表人物孟轲,后人称为亚圣孟子。
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滕定公姬麇(jūn)逝世,太子姬宏继任国君,后称滕文公。姬宏执政后,礼聘孟子,“馆于上宫”,以“国师”待之。滕文公问政于孟子,孟子尽心尽力辅助文公,宣传他的治国思想理论,鼓励滕文公把滕国建设成“善国”。滕文公采纳了孟子的治国思想,励精图治,滕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盛世,被诸侯誉为“善国”!
何为善国?概括起来主要特征有三:善政、善民、善俗。
先说“善政”。善政即好的政体、政治,主要特点是执政团体比较优秀,政治制度适合国情。
执政团体较为优秀。滕文公执政时的滕国,形成了一个团结务实的执政团体。其主要领导人是滕国国君文公,他虚心好学,志向远大,在当太子时就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当国君后又礼聘孟子于上宫,问政于孟子。他从善如流,善于决策,遇有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尤其重视孟子的建议。如为滕定公发丧,遵照孟子的建议实行“三年之丧”。治理国家实行仁政等,其国家顾问是大儒孟子,滕文公虚心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向滕文公讲解了法先王、行仁政、民为贵、施善教等治国纲领,并公开讲学,宣传儒家的治国思想,为滕文公施行仁政时大造舆论。其重要大臣有博古通今的然友,他是滕文公的老师,德高望重,支持文公实行仁政。还有大臣毕战,按照孟子井田制的意见,主持土地赋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果。滕文公时在客观条件上同他父亲滕定公执政时大体相同,而滕之所以获得“善国”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文公有很优秀的执政团体。
政治制度适合国情。孟子为滕文公拟定了治国理论、制度:一、人性本善,以善为政。孟子把人性善与实行善政、治理国家相联系,性善论是仁政主张的理论基础。二、关心农事,合理征税。强调农业生产季节的重要性,不能违背农时。同时,为了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实行仁政,一要使做官的人有世代相传的固定的田租收入,二要实行十分抽一的税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三、兴办学校,加强教化。孟子指出,在保证人民生存温饱的基础上,要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教育的目的是学习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关系和道德准则,使人民遵纪守法,和睦相处,亲密团结。四、实行井田,使民乐业。孟子曾向滕国大臣毕战阐述了井田制度,指出:“施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整齐田界开始。田界划分正确,就能把土地分配给百姓和正确制定官吏的俸禄。实行了这样的制度,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治制度适合当时的国情民意,是滕为善国的又一个重要条件。
滕文公在孟子的指导下,与滕国大臣反复商量,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国策去做,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实行井田制、改革土地赋税制度,与邻为善、参加诸侯会盟等等。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赞滕文公为“贤君”,称赞滕国为“善国”,慕名来滕者络绎不绝。如楚国农家学派的许行、宋国的陈良、陈辛等名士,纷纷来滕安家落户。他们对滕文公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之民。”这都是“善政”的结果。
次说“善民”。何谓善民?就是勤劳善良的人民,主要特点是:善良仁爱,以孝治国;谦虚明礼,素质较高。
善良仁爱,以孝治国。滕文公作为太子出使楚国,途经宋国,来回两次拜访在宋国游说的孟子。孟子教导滕文公:“人性生来善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成为善民。”滕定公死,文公即位,两次派然友去邹国请教孟子丧礼,孟子教以“三年之丧”,但遭到宗族长辈和朝廷大臣的反对。由于孟子与滕文公坚持,最后还是按照三年之丧办理,结果又获得各界人士的赞誉。这件事说明了什么?说明孟子之所以劝告滕文公实行三年之丧,是因为孟子把丧葬习俗当作思想意识约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主张父母去世之后,实行三年之丧,按时祭祀,突出强调亲子之间的血缘情感和孝的道德观念,认为实行三年之丧是满足子女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心理感情的需要。这种世代相传的丧葬习俗,有利于协调家庭中的人际关系。把它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同时,孟子又强调上行下效、为民表率的作用。孟子说:“国君喜好什么,官吏百姓一定更喜好什么。”孟子关于上行下效和国君为民表率的主张,对当时的滕国以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滕文公按照孟子的主张,提倡善行,以孝治国,其结果是民心向善,民风至孝,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谦虚明礼,素质较高。滕国自古以来“讲礼让,称仁义,说君子”“秉性仁爱”“好让不争”,被誉为“君子之国”。在春秋战国之际,大国诸侯曾经多次强征滕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他们服役。这说明滕国的文化科技先进,人口较多,经济繁荣。滕文公执政时期,人民忠厚善良,聪明智慧,重视科教,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见义勇为,具有更高的素质,成为文明之国,礼仪之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如果没有较高的国民素质,滕国也就不可能成为善国。
再说“善俗”。何谓善俗?就是美好的民风民俗,主要特点是乐善好施、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讲信修睦。
乐善好施。滕国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以修桥补路、急人之急、救人之困为荣。勤劳俭朴,“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人勤地不懒”与“冻闲人,饿懒人,外财不发命穷人”等古代谚语,是滕人靠勤劳俭朴创造历史、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廉洁自守,“天下之物,非己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已成为人民的信条和行动规范。见义勇为,认为“义”是“天下之良宝”,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的慷慨悲歌之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在《滕县时同年西园》诗中赞誉滕人“重义忘千金”。
尊老爱幼。滕人最重视“孝”道,认为“孝者,百行之先,万善之源也”。对父母的生育之恩终生不能忘记,孝敬父母,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谁若不孝敬父母会遭到众人的谴责。滕州人常以孝敬不孝敬父母作为评判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条件。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没有人敢与他交朋友;如果孝敬父母,即便有些缺点,亲朋也会谅解。因此,“孝”成为滕州人的美德,清道光版《滕县志》就为近百名孝子立传,加以表彰。
尊师重教。“师徒如父子”是滕人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民间如有红白喜事,要请老师(古称先生)坐上席;老师的话可以说是“一言九鼎”,具有权威性。滕文公曾礼聘孟子于上宫,虚心向其请教治国之道,并在孟子的帮助下大办教育,成为古滕历史上尊师重教的先驱之一。从此之后,历朝历代公私办学之风日盛。
讲信修睦。“人无信不立”。滕人历来讲信修睦,以信取人。大多数的商品都可以赊销,如期偿还,绝不失信。在赊销的商品中,以小鸡、小鸭最为量大面广。每年春夏之际,卖小鸡小鸭者挑着雏鸡鸭走村串户,高声吆喝着:“赊小鸡小鸭了!”他们自带本子,请赊户或别人写上赊的数量及赊主姓名,到收秋后再来要钱,此俗世代沿袭,至今未变。在人们的借贷中,钱数不多,不立字据,以信义为重,到期归还。这都是讲信修睦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伦明、百姓睦,有古学校井田之遗风”的明证。这些良风懿俗,至今还保留在广大人民之中,成为人民的行动规范。
善国懿风从古至今流传不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志。如汉之后的文公古台,元代兴建的“性善书院”,清代县治大门楼名曰“善国”,20世纪80年代兴建的善国路、善国大桥、善园、善国中学、善国宾馆,21世纪初成立的善南街道办事处,兴建的荆善南苑、荆善安居等等,从政区设置、城市建设到教育、文化、商业、旅游、居民小区的命名,无不反映出历代人民“向善、乐善、从善、至善”的善心善行。
我们研究了“何为善国”之后,再来探索“善国”的“长寿”之道。
自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滕,至公元前286年宋国灭滕,滕国历史长达760年,作为一个小国,实属难得。
纵观中国历史,封建王朝时间最长的是周朝,共计790年(公元前1046―前256年);历史学家把周朝790年分为三个阶段: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前256年,有的延长到公元前221年秦建国,不当,因周王朝到公元前256年灭亡)。周王朝在这三个阶段中,西周时期最为辉煌,是天下共主,掌握征伐大权;春秋时期威信锐减,权力逐步下降;战国时期威信扫地,名存实亡。周朝之前的商、夏,分别是554年、470年。周朝之后的汉、唐、宋、元、明、清,大约二百至四百余年不等;而秦、隋及三国两晋南北、五代十国的王朝,历史都很短暂,多则数十年,少则十年上下。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滕国760年的历史,我们发现,滕国历史虽比周王朝的历史短30年,但其实质上要好得多。因在战国时期,周王朝日暮途穷,徒有虚名;而滕国却朝气蓬勃,成为善国。那么,滕国“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滕国之所以“长寿”不衰,是因为其基本国策正确。
首先是效法先王,实行仁政。滕国国君远尊周王,近敬鲁侯,完全继承周文王、武王、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度、思想观念,与周天子在政治上保持一致,服从周王的领导;与鲁国是兄弟之邦,是所依靠的同宗大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这种政治格局下,认真施行仁政,君臣之间互信,家族内部和谐,从未发生政变内乱事件。
其次是自强自立,发展经济。滕国始终把重点放在自强自立上,不怨天尤人,不要别人的恩赐,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自强不息,改变命运。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不误农时,及时耕收,确保粮食丰收,解决吃饭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促进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经过长期努力,达到国富民强,有实力与大国谈判,确保自身的安全。
第三是内政外文,灵活机动。滕国的内政,较为务实,求稳怕乱,以社会稳定为要务,全国上下没有大的冲突,保持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滕国在外交上采取积极稳妥的政策,多次参加大国主持的诸侯会盟,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灵活机动地处理复杂多变的问题,赢得更多的发言权,树立诚恳待人的君子国形象,使大国不敢轻易侵略。
第四是以民为本,教育优先。滕国以民为本,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实行井田制,改革土地制度,防止贵族侵占人民的财产,使人民衣食住行有保障,安居乐业。同时,兴办学校,加强教育,提高人民的道德观念,遵守宗法伦理,达到和睦相处,上下同心,共同防御外敌入侵。
第五,礼贤下士,尊重人才。滕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贤下士,尊重人才,吸引大量人才来滕。如滕文公礼骋孟子,馆于上宫,虚心请教治国之道,认真实施仁政,使滕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成为善国。”再如农家学派领袖许行,率领众弟子来滕定居,促进了滕国农业的发展。
滕国的这些基本国策,经过历代君臣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到滕文公时经孟子教化,终于成为“善国”。这就是滕国历经760年而不衰的“长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