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献春
市区学院路上,遍布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多个网点。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开车来到路西首最大的一家营业厅,听到叫号后,我去了窗口,“您好!大爷,办什么业务?”我心底陡然一怔,我有这么老吗?眼前这位俊俏姑娘虽然很有礼貌,但“大爷”两个字很是刺耳。
嗔怪之意还没有消退,恰好碰到一位从中学退休的熟人,一见面他就直言:“看你的头发都花白了,还是要染一染的。”如此说来,之前那位姑娘的判断与称谓并没有错,但心里对“大爷”一词的抵触情绪仍在。
隔了两天,去逛书店,书架上周国平的一本新书吸引了我的目光。并非因为腰封上“暌违七年,重磅新作”的醒目宣传,而是那触及困惑、直抵心灵的书名:《年龄是一个谣言》。之前读过周国平先生的一些作品,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他在新书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年龄观,不犹豫地下了单。
书名来自其中一篇文章的题目。他在文章中直白宣告“年龄是一个谣言”,还煞有其事地做了一番论证。他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告知或户籍上的记载,无人能感知自己的年龄,“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已。真的是哲人慧语,好一个长者好心态。他的好心态,还体现在书中讲述的他的行动中,年近八十高龄的周国平先生,依然以儒雅而又风趣的形象活跃在年轻人的平台上,每天背着双肩包到他的工作室笔耕不辍,与青年期的女儿和少年期的儿子有效沟通甚至恣意笑谑。这些天,我一边捧读此书,一边放飞着有关年龄的思绪。
年龄无疑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今天依然能谈出新意。大学同学群里,任华同学发了一则题为《谢幕》的微信,说的是:“必须承认,属于我们的时代结束了。”群里的同学大多已退休,这个话题很快泛起波澜。我也加入其中敲击了8个字:“直面退场,学会转场。”不少同学对此点赞认同。从年少走向成熟,从喧嚣归于平静,是亘古未变的自然法则。谢幕不是常态吗?何况谢幕只是转换了舞台,新的生活同样可以多姿多彩。在与一些朋友聊天时,我重复过类似的观点:人生如同舞台剧,该谢幕时,依然不朝台下走或者流连忘返,除了被人耻笑,还有可能自取其辱。当然,新角色需要适应新剧本。譬如,退休后要学会安常处顺,抛开纷杂而不可逆转的过往,以服务家庭、益于健康、有所爱好、修心养性为支点,优雅从容,快乐前行。
人生易老,直至死亡,是最无奈的事。周国平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千世界,人人都是过客,世间只是暂住的旅舍。”“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余华在其作品《活着》中,一语点破了人生的无常和必然。“盛年时,我也曾口出狂言:‘人生如同挤出来的牙膏,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想过要活着回去。’”尽管都知道,每个人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稍纵即逝的一朵浪花,生命说多短暂就有多短暂,但人们最大的心愿还是益寿延年,像我这样抗拒变老现实的大有人在。然而,我们不能活在悖论中,一方面盼望孩子们快快长大,却又希冀自己长生不老。一个人步入了暮年,无论有多么长寿,距离人生的终点都不会太遥远。这需要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年龄越大,越要好好地活在当下,忘却岁月的流逝和死亡的来临,而这正是生命本身的魔力。
我认同周国平先生书中的一段话:“不要太把年龄当回事了,人都活在当下,你当下的状态年轻,你就是年轻。”持有一颗年轻、达观的心,即使面对一地鸡毛也能笑出声来。花季少年就没有烦恼吗?许多的中年人不也感叹压力山大?我进而细思,年龄于人不也是如同身高、体重之类的尺度吗,谁能说出胖瘦、高矮中的哪类人群更幸福、更无忧?年龄大小真的没那么重要,若是由此左右心情累积了负面情绪,则会衰减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长度。人老了,必是经历过了生命的鲜活与靓丽,必是饱览了更多的坎坷与风景。过往无论是成功多还是多遗憾多,都已经画上了句号。步入人生下半场,不妨成为一个通透、简单的人,减掉行囊里无需的背负,多给“自由和悠闲”一些时空,勇敢去做最符合自己天性的事。
不恋过往,不惧未来,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精彩。懵懂少年,是活泼可爱的美;桑榆暮年,是恬淡沉静的美。只要心态年轻、心中有爱,人生的夕阳风光,依旧绝美。杨绛先生就是这样的老人。周国平在新书中讲述了杨绛痛失爱女和丈夫后,明澄勇敢、神清气定地又走过了十八个年头,她“走到人生边上”,依然坚持做完心中想做的每一件事情,创造了生命和爱的奇迹,一百零五岁时平静、无憾地“回家”了。环顾周边,同样不乏乐享晚年、令人生羡的老人,我们应当从他们身上找到自信。
不惧年老、拥抱未来,并非是一个空洞、诗意的口号。必要的生活物质保障不可缺少,除此之外,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独处的能力,也很重要。这并非让人提前焦虑,生活无非是酸甜苦辣、见招拆招。保持心灵的丰富和灵魂的高贵,尤为重要。它犹如一盏明灯,即使面对疾病磨难或亲人别离的苦楚,也能治愈并照亮一条继续前行的路。还有,保持住自己一些好的习惯,不必因为年龄增长而改变,比如穿搭讲究一如既往、运动健身坚持日常……用心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也始终给人以卓然个性和良好的形象。
小时候喜欢听老师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今,唏嘘时光从不观照老年人的感受,与子孙们同样的一年添一岁。我设想,60岁过后,就把“60”这个数字寄存起来,然后伴随着小孙女从“1”起步计算年龄,重温一个甲子人生。妻子说,早有这个奇思妙想,你哪里还会纠结人家喊你“大爷”还是“大叔”!是啊,人们若是有了这般睿智而洒脱的心境,老又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