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传媒客户端
通往历史的幽径 ——读沈从文《古物之美》
来源:上善传媒  日期:2023-11-29  浏览量:  栏目:荆泉

作者:李一鸣


所谓古物,即古代的器物。它们或是古拙,或是华丽,或简约单纯,或富有意蕴……犹如凝固了时间、历史与文化的存在,在喧哗中宁静,在沉默中言说,在遮蔽中敞开。 


沈从文《古物之美》(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正是以“古物”为主题,分书画、玉石、古镜、古瓷、车马、考工等六辑,选取26篇文物研究文章集结而成。作者以鲜活灵动、舒展有度的文字,将古朴厚重的铜器、光莹润泽的玉器、缤纷多彩的瓷器、彩饰华美的漆器等等,一一呈现在读者眼前——“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续”“不仅连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跟随作者来品味这些形制和色彩各异的古物,犹如漫步在一条通往历史的幽径,于幽明隐显之际,感受它们的静谧之美。 


且看这一件件古物,或是历经沧海桑田,或是沉睡地下千年,或是辗转历代藏家,或是深藏宫廷楼阁,但无不饱含着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沉静而富有魅力。 


面对古物,作者力求“使得仿佛静止的过去历史,有可能重新恢复它原有的活泼面貌”。故古物之美,不惟是形制、工艺的外在形象的美,更多的是其所蕴含内在价值的彰显,“一器一物,尽显中华五千年的匠心、气度和灵性”。如《漆工艺问题》一文,作者寥寥数千言,勾勒出自史前石器时代把“动物或植物油脂”用到简单的武器和其他生产工具上,经先秦彩陶、竹木简以及汉唐漆器,再到明清以来漆器的发展历史。论汉代漆器“彩绘颜色多红黑对照,所作人物云兽纹饰,设计奇巧,活泼生动”,论“唐代艺术上的精巧、温雅、秀丽、调和,都反映到漆工艺中”等等,既评析漆器艺术的时代特征,又陈述审美形态发展,更描绘社会人心变化,展现历史中的万千世界。 


自古至今,古物既是承续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正因为如此,如果走进博物馆,暂且放慢些走马观花般“欣赏”的脚步吧,多一些凝神静气的“沉思”。在《中国古玉》中,作者在分析其材质与做工的同时,还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辨析雕玉工艺进步与社会发展矛盾蜕变的密切关系;不仅论述古玉工艺特征流变的艺术价值,更是从中窥见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中人民创造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古物之美”中见到“人性之常”,以“人性之常”透视“社会之变”,这或许是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解读“古物”的过人之处,即让读者在欣赏古物之美的同时有所启迪和受益。 


在该书中,作者不仅服膺于古物之“美”,而且从研究的视角,辨析钩沉、去伪存真,发掘它们背后的真相。如《读展子虔<游春图>》,作者从文献著录、装裱形制、艺术风格等角度探究,认为否定这幅画是展子虔的手笔,“证据虽薄弱近于猜谜,却有许多可能”,但若肯定就是展子虔真迹,却仍得“从著录以外来下点功夫”。“尽信书不如无书”,在沈从文看来,一些古人在“谈日用器物历史起源”时,“多喜附会”,因此对于一些空泛的文献记载不能照章全信,而需在对比文献、证以实物后方可选择利用。只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直击事物本质、走近历史真相。 


《古物之美》所选文章长短不一,看似林林总总,实则各有意趣。对于钟爱“古物”的读者而言,它不失为一部值得细心品味的“进阶读物”,一条引导大家通往历史的幽径。 


编辑: 李一鸣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滕州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单位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②鉴于本网发布的部分图文、视频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著作权人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单位将及时处理。(电话:16606329266)

分享至:

上善传媒APP

更多精彩!扫码下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