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开良
1994年1月1日,我有幸参加了《滕州日报》隆重的创刊仪式,至今已30周年。30年来,我与她朝夕相处,建立了真挚、深厚、难忘的友谊。2024年1月1日是她30岁的生日,谨以此文表示祝贺!
一份好的刊物,可以成为事业上的良师、工作上的益友,《滕州日报》就是我的良师益友。30年间,我常常能感受到诸多编辑那一颗颗炽热的心,正是因为他们多次真诚的鼓励,才鼓起我写作和投稿的勇气;是他们辛勤耕耘的这块沃土,把四面八方的读者和作者联络起来共同振兴滕州经济。那一张张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纸里面,不仅包含着作者的辛勤汗水,也渗透了编辑的大量心血。他们像蜡烛一样,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在后台为他人做嫁衣,不求索取,默默奉献,真正体现了新时代“滕州精神”。
《滕州日报》内容丰富,是老百姓的精神食粮。30年来,我几乎每张必看,每篇文章必读,无论工作忙否,从不间断,有时候看到深夜,这已成为习惯。我是个文学爱好者,对荆泉、往事、七彩人生等副刊及非常悦读等栏目上的文章,可以说是细读、精读,每读一遍都要用心体会,对那些美文还作了读书笔记。在阅读中,我的身心都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中,品尝到了精神食粮的快意和愉悦。
回首20世纪90年代,那是个崇尚文字、文章的时代。我的一些同事,因“能写”而倍受领导赏识、同行刮目。对此,未能免俗的我,羡慕不已。羡慕日久,忽一日突发奇想:我也来写。于是查材料、列提纲、反复推敲,一气写出了《悠悠档案情》和《老局长的情怀》两篇散文,于1994年1月相继刊登。这本不起眼的稿子,经编辑老师们的指导、斧正,竟堂而皇之地占据了《滕州日报》十分珍贵的版面。为了不辜负《滕州日报》对我的鼓励和鞭策,自那时起,我就一刻没有停止过笔耕。30年间,《滕州日报》刊登我的各类文章(含通讯、新闻、格言等)160余篇,道出了我的心境,表述了我的心声。其中《历史的友谊》这篇,获“鼎力杯”我与《滕州日报》征文二等奖(见2006年5月15日的《滕州日报》)。虽然文章不多,水平有限,可是它们是我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身之所置,眼之所见,手之所做,脑之所思,熬费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上升的苦功。我也有“忙以忘写”的惰性,是通讯员的责任感逼我把所见、所做、所思尽快写出来,尤其注意捕捉档案工作与社会档案意识碰撞时闪现的稍纵即逝的火花。
1995年10月至1996年4月期间,滕州日报社为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推动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主动同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团市委、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全市青年中开展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百题大讨论活动,我踊跃参加,写出了《关于加强党政干部“四观”教育的几点思考》论文,于1995年11月刊登在“四观百题”大讨论栏目,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给予通报表彰。获此殊荣,我信心大增,接着写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党政干部要廉洁勤政》两篇,相继刊登在《滕州日报(时代论坛)》“发展论坛”专栏。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成功,需要几代人乃至几十代人的实践和探索。《滕州日报》创刊30年来刊登的文章,记载了这种探索的足迹。从《庆祝<档案法>实施六周年》到《让历史启迪后人》,从《情系档案勤耕耘》到《兰台情缘》,从《老局长的情怀》到《感谢母爱》,从《惜时》到《朋友》,从《来自村级建档试点村的调查》到《家庭建档益处多》,从《家乡的路》到《永恒的炊烟》,从《我的珍藏》到《师友之谊——我与滕州日报》,从《难忘那年高考时》到《人到中年》,从《绿润海南》到《丽江行》,从《向往故乡的小河》到《清河水岸文化浓》,从《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到《改革开放圆了我的作家梦》,从《拓宽档案服务功能的尝试》到《服务民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从《浅谈文书与档案的关系》到《家庭档案见证社会变迁》,从《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黄玉玺》到《策反将军杨斯德》,从《试论北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到《寻访北辛文化踪迹》,从《留住历史的印迹——市档案局馆“城市记忆工程”掠影》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选择》……她记录了我30年的工作经历,她承载着我30年的温馨生活。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读者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是她的历任社长、主任、编辑们热情帮助和厚爱的结果,也是她不嫌贫爱富、没有贵贱之分的结果。在这30年的岁月里,她刊登的我那些文章,从重要侧面反映了我学习和提高的历程,留给我科学探索的记忆,是对我的鞭策,也是对我们这一代档案工作者的记忆和希望。
老朋友《滕州日报》,已伴我走过30年的路程。如今回首,更是知音之感常扣我心弦。饮水思源,《滕州日报》的博大和厚爱,使我刻骨铭心,她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是无法用一句恰当的话来概括的,姑且用《历史的友谊,友谊的历史》这样的标题来涵盖我们之间的友谊,倾诉我藏在心中多年而从未向人吐露的真情实感。愿《滕州日报》在未来的岁月里,永葆青春活力,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