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格
陆放翁《有感》诗云:“三十年为一世人,孤城梦断洛阳尘。”大有时光易老、物是人非之感。岁月荏苒,《滕州日报》今年也三十岁了。二十年庆的时候,我也曾奉命作文,名曰《一张报纸与一个城市》,推崇《滕州日报》为“我市文化的制高点”。转眼十年过去,城市还是这座城市,街市更加繁华;报纸还是这张报纸,味道更加沉静,而我已经年近耳顺,早已非复当年情怀。
最早与《滕州日报》结缘就在创刊的时候。彼时与同窗好友渠志冰兄一起去筹建中的报社应聘面试。志冰有幸入职,而我则因为一些人为原因未能如愿。但这不妨碍我对《滕州日报》的一往情深。之后的几十年间,滕州日报社都是我唯一常出入的文化机构。闲暇的时候,常坐在副刊部志冰兄的办公室里,或高谈阔论,或言笑晏晏,因此也结识了当时报社的大部分编辑和记者。也是受这些传媒界朋友的熏染,我尝试着写点东西,渐渐成了写作的爱好者,进而又成为本地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三十年来也积累了不下百万的文字,多为点鬼之谈;也出了几本祸枣灾梨的短书,可堪覆瓿之用。只是志冰兄人琴俱亡,宰树已拱,令人唏嘘感叹,不胜悲慨。
二十年前,网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呈现一片奇妙的世界。彼时网络论坛大行其道,《滕州日报》也有了自己的网站及其文学论坛“边秋”,我就是参与边秋论坛的2003年中秋征稿,在《滕州日报》副刊发了我平生第一篇散文:《永远的中秋》。2013年二十年刊庆的时候,该文还入选《滕州日报》“二十年二十文”奖。后来我与边秋论坛的管理员迷蒙,就是今天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的马颖主任,以及当时的副刊编辑陈融等,都成为挚友。边秋的文友,后来出了好几位中国作协会员,像陈融、燕燕燕、海嫫等等。
从全国范围内看,21世纪初的文学论坛也是无数写手的摇篮,引导众多有文学情怀的男女步入文苑。不过,文学论坛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转眼,已经是云散雪消花残月缺风流人去也!微信与短视频的流行,自媒体的崛起,让论坛文学盛筵难再,金谷、兰亭化为丘墟。而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更是西风残照,黄叶飘零,凛冬将至。但是《滕州日报》作为滕州文坛的象征,作为地方文化的殿堂,依旧在西风中挺立,虽然这殿堂也日渐空寂。
三十年前出生的婴儿,如今已是而立之年。弹指间,《滕州日报》已经壮年,更面临新局面,新课题,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陆放翁在《有感》诗中还说,“除却江山万事新”。江山依旧,而风景殊异。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之下,面临挑战的又岂止传统媒体。君不见马云和阿里日日求新,市值依然被某多多赶超。如何突破自我,发挥优势,是所有现代人面临的考验。能返老还童的才是雄鹰,能浴火重生的才是凤凰。《滕州日报》作为传统媒体,文风严谨、内容真实、公信力高等特点依然吸引高质量读者群。而作为地方文化殿堂,滕州日报的地位依旧无可取代。我也诚挚祝愿,《滕州日报》能长盛不衰,下一个三十年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