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奎
鲁南乡村,石榴是常见的树。每年快立夏时,一树树石榴花盛开在农家院墙内外,成为乡村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家的院子里,也有一棵石榴树。不为看花,只为能吃上石榴。我家的石榴树树小枝弱,数朵红艳的石榴花并不夺目,果结得少,小而味涩。后来,未待成树,在砍伐院子里一棵杨树时,被倒下的杨树压死了,我心疼了几天。
搬到城里后,我又在楼前的地里栽种了一棵石榴树。这次是把石榴树当成花来养,种个念想。每年冬天修剪一下枝干,看着石榴树从纤弱的小苗慢慢长大。开始的几年,没留意石榴开花;记不得哪一年了,我站在二楼阳台望向窗外,惊喜地发现一树红花在阳光下娇艳夺目,石榴树开花了,朵朵红艳似火。白居易写榴花的那句诗涌了出来:“一丛千朵压阑干,翦碎红绡却作团。”暗自佩服诗人描绘得惟妙惟肖。不是吗?团团红绡缀在枝间,绿叶做衬,花红如火,分外耀眼。
遗憾的是,楼下这棵石榴花虽艳,结的果实却不大,或是品种的缘故。我在枣庄上学时,同桌是峄城人,峄城是著名的石榴之乡。周末返校,同桌带来了几个石榴,第一次见到如此硕大的石榴,算是开了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果实晶莹剔透,甘甜多汁,至今想起来亦是唇齿生津。后来常想,怎样的石榴花才能结这么硕大的果子呢?峄城有闻名遐迩的石榴园,我去过,可惜去的时候是秋季,买了几个品相俱佳的石榴回来了,没见到万树榴花红似火的壮观,颇为遗憾。
石榴花虽鲜艳但不张扬,素雅而不庸俗,又有着美好的寓意,深受人们的喜爱。翻开古诗文,不仅白居易写过榴花,赞美榴花的诗词随处可见。欧阳修用石榴花寄托情思:“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等闲惊破纱窗梦。”杜牧的诗更有情趣:“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莫担心石榴花烧着了佳人的云鬟,花衬佳人,佳人愈是美丽动人,美人衬花,花愈娇艳妩媚,可谓意趣盎然。在众多咏石榴花的诗词中,我最爱韩愈那首:“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照眼明,照眼明,树上的石榴花该是怎样的绚丽烂漫?而飘落青苔上的石榴花点点殷红,唯美的画面,让人心生惋惜之情。
石榴花与石榴裙亦有渊源。据考证,南北朝时期的梁朝元帝喜好文学,他有“芙蓉为带石榴裙”的诗句广为流传,“石榴裙”也就流行开来了。到了唐玄宗时,杨贵妃独得圣宠,贵妃肤如凝脂,白皙的肤色与艳丽的石榴红最为相衬,石榴裙便成了贵妃的专属,以贵妃为代表的石榴裙引领了整个盛唐的审美风潮。于是“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子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楼下的榴花又盛开了,给明媚的天空涂上了一抹红艳。站在一树石榴花前,又念起宋代词人张先的“轻屟来时不破尘,石榴花映石榴裙。有情应得撞腮春”。花红人静,时光舒缓。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岁月,舒缓的时光也似乎镀上了绚烂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