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宇鹏(滕州三中)
“娃娃啊,你今天就要走了,当娘的也没有啥好嘱咐的,就是把你爹没干完的事干完、干好。”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握着一个年轻人的手说,“你王爷爷,就是和你大伯家住对门的那个,叫你过去,有话跟你说。”年轻人点点头,说:“妈你放心,我先去了。”
年轻人从家中出去,走了约莫半小时来到一座宅子前,刚到大门口,门就开了,他仔细端详,原来这门用的还是百年前的第一代识别技术。进了大门,就看见两个小孩在用“灵境”来学舞蹈,他一个没注意,碰到了墙角休息的机械犬,机械犬大叫起来,堂屋里才慢吞吞地出来一个老头子,这老头衣服虽然旧了,但穿得很整齐,左胸上“作物地外种植技术论证组”和“荧丰项目组”两块胸牌依稀可见。“小荧来了,听说今天下午你就要去火星了,特地找你来拉拉呱。”老头转身回屋,年轻人也跟了上去。
到了老人的卧室,老人正襟危坐,年轻人表情也凝重起来。老人说:“你也看见了,没错,我是六十年前‘作物地外种植技术论证组’的组长,那时候我,不,是我们,都才二三十岁,和你差不多大,这个技术组很少有人提起,或者说已经被遗忘了,因为它只是‘荧丰项目’的先导工程。”说着,老人从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皮盒子里拿出了一些纸,纸上全都是字,用蓝墨水手写的字。“小荧啊,看看吧,可能对你有点帮助。”那年轻人恭敬地从老人颤抖的手中接过那一沓纸,仿佛有千钧重。
良久,老人突然站起来,混沌的眼中仿佛重又焕发出光芒,那年轻人一下子站起来,接受着老人的审视。片刻,老人说:“小荧,走吧,老头子我亲自送你上飞船。”
十五天后……
火星,一个赤色的星球,一个荒芜的星球。但在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却有一个达数十万平方米的人造建筑——“荧生”,这是中国的火星基地。而此时,一批新人的到来更给这里添了不少生机。顾向荧一行二十人,正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参观这座基地。“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种植区,这是整个基地除生活区以外最大的一个功能区,面积达十万平方米,里面装有增重装置、核磁收割机以及其它未在地球上使用的农业机器。”引导员说着,顾向荧紧了紧背上的画筒(里面装着王老的资料)。
第二天,顾向荧就正式上岗了,令他没想到的是竟然真的把他分到了最向往的种植区,并且给他安排了一个师傅,名字叫谢杰。谢师傅今年四十二岁,是第十二批来的,比他早两批,还有三年就要回去了。他仔细地、几乎是手把手教顾向荧机器的操纵。
可是,还是差点出了问题。那天下午是顾向荧当班,可顾向荧急着回宿舍给妈妈通话,就把二氧化碳与氧气控制机随手一关,可谁知道,他关错了,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不断输入氧气贮存舱,9200、9250、9310……一直到9870,几乎到了9900的峰值,才被晚上不放心来看一眼的谢师傅看见,拉了闸。
还有一次,顾向荧和设计组起冲突了,原因是自动灌溉装置的升级。原来的自动灌溉装置沿用地球的设计,在火星上使用太费水,于是需要升级改进,顾向荧根据王老的设计图提出了锥形设计,即喷头设计成锥形,远近分层灌溉,减少灌溉装置使用量。可设计组不愿意,因为设计太麻烦。争了很大一会儿,最后还是用了顾向荧的设计。
火星熟,天下足。顾向荧作为年轻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他向往成功,作物地外种植技术,将一直在路上探索……